(圖1)士林惠濟宮外貌。
為國家三級古蹟,位於芝山巖山頂上,創建於清乾隆年間,主祀開漳聖王、觀音佛祖及文昌帝君,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曾於大正6年(1917)改建重修,後因經費不足停擺,直到大正12年(1923)11月才完全竣工。
(圖2)三川殿紀年款被遮蓋掉。
共有兩對大正6年(1917)所立龍柱。三川殿前檐為觀音石所刻,屬八角單龍盤柱。左龍柱前刻有「□□□□□□丁巳冬」,右柱則是「林友松拜献」等字跡。每柱柱後皆有四仙騎獸像,依據造型特徵應該是渡海八仙。雖然其紀年款因政治因素遭受破壞,但若以其造型來論,還是與惠濟宮後殿龍柱相近,因此應該為同年所立。
(圖3)三川殿前檐龍頭及全貌比較圖。左、右龍皆有一腳是踏在海中浮雲上,而惠濟宮後殿及松山慈佑宮日治時期龍柱亦同,但這種做法在清朝已經出現。
(圖4)三川殿龍柱兩種角度特寫。將龍嘴下方的龍髯及雲紋柱和抓有火球的前爪相連突出的做法,在清朝咸豐年間就已經出現,如萬華龍山寺正殿(1858)與三川殿(1876)皆是。
後殿左柱前刻有「大正六年冬立」和柱下「吳春龍拜献」,柱內中間處亦是「吳春龍拜献」,右柱有「余克讓敬献」等字跡。其最大特色,就是僅在右柱水波紋中出現橫躺的幼龍,其餘位置如柱下及柱後,皆無其他仙人神獸造像,只剩雲紋及水波紋,所以是一對極為樸實無華的龍柱,筆者稱之為「樸素型龍柱」,而這種龍柱亦出現在新竹市孔廟(1916)、彰化南瑤宮後殿(1916)、豐原慈濟宮三川殿(1918)和正殿(1918)、台中萬和宮正殿(1920)及台中市林氏宗祠正殿(1920),此種柱例多出現在日治大正時期的中台灣,在北台灣則較為少見。
(圖5)後殿龍頭及柱內比較圖。這對龍柱屬於樸素型柱例,也是北台灣目前僅發現的二例之一。此外首次龍身繞柱後方,亦無雲紋纏繞,且雲紋以平行橫向式為主,而三川殿亦同。
(圖6)後殿龍頭特寫。其屬於惠安一派風格,且是無尺木型龍鬃的柱例。
(圖7)士林惠濟宮三川殿與湖口三元宮龍柱造型比較。
這兩對龍柱的龍頭造型相當相近,應是同位惠安匠師所為,不過仍屬少見樣式,僅在松山慈佑宮(1914)、板橋接雲寺(1914)及大溪黃氏家廟後檐(1924)可見類似的造型。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