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宮

(圖1)關渡宮是北台灣香火極為興盛的廟宇,也是屬一屬二的老廟,只是在不斷改建的過程中,讓它與古蹟的定義越離越遠。不過在乾隆48年(1783)時,關渡宮即有可能已是三殿式建築,而右廂房龍柱是立於三川殿前檐處,左廂房是正殿,古佛洞龍柱則是立於後殿。

關渡宮

(圖2)關渡宮古佛洞的入口。

關渡宮是台灣北部最古老的媽袓廟,約在西元1661年創立,原稱靈山廟,因為位在靈山的山頂。關渡宮與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並稱台灣三大媽祖廟,由於香火鼎盛,所以不斷擴建,除聖母殿、觀音殿、文昌殿外,尚有古佛洞、廣渡寺、鼓樓、鐘樓等建物。

關渡宮

(圖3)古佛洞入口右柱。造型上這對塗金的龍柱,公、母頭型差異頗大,而這種表現方式只有在乾、嘉時期較為顯著。

關渡宮香火興盛,佔地廣博,所立龍柱也是數量繁多,筆者僅就較為重要的三對清朝龍柱來加以介紹。

關渡宮

關渡宮

(圖4)左柱龍頭特寫。龍身上滿金漆而柱體則是塗上黑漆,確實是一種極為顯眼但又不失莊重的上色方法。

首先是位於古佛洞入口兩側的龍柱,柱體是塗滿黑漆,龍身與雲紋則是塗上金漆,並以飄揚的鬃毛暗示他們徐徐緩降的姿態。左柱刻有「弟子余仕仁、姪朝□仝喜助」,而右柱則是「弟子潘必造喜助」的字跡存留。用「喜助」是乾隆年間龍柱上較為常用的詞句,在關渡宮、新莊廣福宮與新港水仙宮的柱例上都能見到,且整體造型都與新莊慈祐宮正殿龍柱相似。所以這對龍柱極有可能是清朝乾隆晚期的作品,約與右廂房有紀年款龍柱同時。

關渡宮

(圖5)右廂房後檐右龍的特寫。向外開展的臉鰭是它最大的造型特徵。此外乾隆年間的龍柱通常火球未被龍爪抓住,但是關渡宮的三對卻是皆有。

關渡宮

(圖6)無論是紀年款還是捐贈款,字體皆向右偏斜,這也是極其特殊之處。而「北投社」是台灣清治時期平埔族之凱達格蘭族中的一社,也是「北投」地名的由來

位於三川殿後方且面對文昌殿的龍柱,左柱刻有「乾隆癸卯瓜月吉旦」,右柱則是「北投社弟子潘元坤、劉士損、金佳玉同喜助」,也就是在乾隆48年(1783年)時由北投社眾弟子所共立的,是北台灣目前現有年款最早的龍柱,同時也是全台現存的三對清朝昇龍柱例的其中一例。

關渡宮

(圖7)圖中圓形圖案代表龍柱,而寺廟中的左右位置是依照神明面對的方位來決定的,所以與我們所見的剛好相反。

除了是昇龍柱例外,兩龍在龍頭的造型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公龍是鬃毛集中,而母龍則是臉鰭外開,鬃毛外散,有如禦敵。而以這種誇張的手法區分公母龍,是非常罕見的,也只有北埔慈天宮三川殿的可以與其相較。

關渡宮

(圖8)龍頭居上的龍柱我們通稱為「昇龍」。這對昇龍的龍頭造型,非常的威嚴兇猛,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具有相同的視覺效果。不過以後的造型就傾向是側面威嚴而正面莞爾了。

關渡宮

關渡宮

(圖9)這對修長的龍柱也可以告訴我們當年關渡宮的建築風格,走的應該是高挑明朗的路線,因為細瘦高挺的柱體對視覺的阻礙較少,並能減緩柱頂結構的視覺重量,而能讓建築空間產生上述的感覺。其實位於關渡宮兩側廂房後方的兩對龍柱,是近代更動後的結果,而非原本的位置,起初昇龍盤柱應該是放在三川殿的前方入門處;降龍則是放在正殿前方處,因為昇龍有年款,而台灣多數有年款的龍柱也是放在三川殿前方的位置,所以原本的位置也是與慈天宮相近,只是不斷的改建及保護的理由下,才移動到左右廂房的後檐位置。此外年款的做法也與新港水仙宮及北港朝天宮的不同,並非是刻於書榜之中,而是柱體內側處。又柱上的雲紋是淺浮雕與高浮雕混合呈現的手法,且仙人造像是站在高浮雕的雲紋之上。

面對觀音殿也是一對造型極佳,刻工細膩的清朝龍柱,但未有捐贈紀年款,不過整體造型與右廂房後檐紀年龍柱相似,所以應是同年共立的龍柱。

關渡宮

關渡宮

關渡宮

關渡宮

關渡宮

(圖10)公龍的特寫。從雕工的細膩度及造型的完整度來論,這對龍柱是能手的作品,也能象徵此種風貌的龍柱存在時間應該可以往前追溯。

關渡宮

關渡宮

(圖11)上為左廂房,下為右廂房。原本的龍柱應該包含魚波紋的柱體,因為水紋造型相近。

關渡宮

(圖12)柱體下方構件特寫。孔武有力的龍爪效果,是乾隆、嘉慶年間的特色。

龍頭上仰的角度則是特例,幾乎己呈90度角。並以一種立體化加平面化的造型,來增加龍頭的視覺面積,如果以左柱來論,其額角與鬃毛的地方,是以趨近平面化的方式來加以處理的。此外凹凸分明的眼窩也是這對龍頭較為特殊的地方,而類似的手法也出現在淡水福佑宮的龍柱上。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