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大同保安宮正殿的雙龍盤柱是由潮州派匠師所雕刻。
台灣的日治時期,是從西元1895年至1946年,共51年時間,也就是明治28年起日本開始統治台灣,歷經大正,至昭和21年結束。目前筆者所知紀年龍柱中屬於明治時期的,全台僅有7對,為桃園大溪仁和宮三川殿(1898)、正殿(1903)、嘉義朴子配天宮三川殿(1905)、台北蘆洲保和宮三川殿前檐(1910)、正殿(1910)、嘉義新港奉天宮三川殿前檐(1911)和雲林北港朝天宮三川殿前檐(1911),這可能與統治初期反抗動亂有關。而北台灣最早日治時期龍柱即為大溪仁和宮三川殿明治31年(1898)所立,其次為同為大溪仁和宮正殿,再其次為蘆洲保和宮的兩對。
(圖2)八里天后宮三川殿龍柱是潮州派匠師辛阿救所雕刻。
(圖3)萬華龍山寺三川殿後檐龍柱是惠安派蔣細來的作品。
這段時間北台灣共有43間廟宇68對龍柱出現,屬於明治年間有4對,屬於大正年間則有39對,屬於昭和年間25對。而廟宇所在位置也不再集中於特定區域,屬於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有26廟40對,包含松山、大同、萬華、士林、景美、蘆洲、樹林、三重、八里、中和、新莊、金山、三芝、淡水、澳底、基隆等地;屬於桃園市有8廟16對,包含桃園、龜山、八德、龍潭、大溪、蘆竹、中壢等地;屬於新竹縣市有6廟9對,包含新竹市、湖口、新埔、北埔、關西等地;屬於苗栗縣市僅有3廟3對,為竹南一地。所以若從龍柱豎立的時間與地點來看,日治時期北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逐漸脫離海港或河港位置,往離海較遠之平原或丘陵鄉鎮邁進。
(圖4)八德三元宮三川殿前檐龍柱有明顯潮州派匠師風格。
不再透過海運,不再向中國進口龍柱,而是直接從中國聘請匠師來台,如蔣馨和張火廣;或是邀請祖籍是潮州,但在台灣成長的優秀匠師,如辛阿救,因此新的風格與技法儼然而生,也就是少了長途運送的問題,讓台灣日治時期的龍柱有了新的可能性。這種新的可能,即是由潮州匠師率先使用高鏤空的手法來雕鑿龍柱,到了昭和時期惠安匠師也廣泛使用此工法。
(圖5)台北孔廟櫺星門柱下水族造像。
(圖6)蘆竹五福宮三川殿前檐龍柱下的螃蟹造像。
附屬造像也逐漸增多,從清朝一柱4人1魚,到三芝福成宮正殿(1937)的一柱13人6獸騎6魚1烏賊,可知日治時期龍柱附屬造像的繁瑣。如果就附屬動物、禽鳥及水族造像種類來說,清朝惠安石匠喜刻鳳、凰、麒、麟、鶴、蝙蝠等,而日治時期同派石匠則偏好蝦、蟹、龜、烏賊等題材。此外日治時期匠師亦喜歡將捐贈紀年款刻在令牌或書卷形式上。
(圖7)淡水祖師廟龍柱鳳銜令牌像,並將紀年款刻於其上。
(圖8)蘆竹五福宮正殿龍柱比較圖。可見因對場施作的關係,讓左右龍頭造型及龍身布局明顯不同。
泉潮兩派匠師同時對場雕刻龍柱,亦是特色之一,以殿位對場的例子有龜山觀音寺、新竹都城隍廟、八里天后宮等;屬於左右對場者,則有蘆竹五福宮和三重先嗇宮等。也由於大正後期的對場風氣,讓兩派匠師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也逐漸讓第二代的泉州派匠師們,發展出融合泉潮兩派工法與造型的風格來。所以到了1930年代,已經很難以大正時期的派別特色來分辨潮派或泉派之作品。
(圖9)龜山觀音寺三川殿前檐龍柱。
石匠師到了日治時期地位顯然提升許多,已容許刻上姓名於自己所雕作品上,但仍屬少數,且以泉州派勢力最大,人數也較多。日治時期較為重要的匠師有張火廣、辛阿救、蔣馨、蔣細來、張木成、李泉成、謝萬來等人。而他們活動地區各自不同,例如張火廣集中於北台灣,蔣馨及其族人則多活動於中台灣。
主流柱例仍是八角單龍盤柱,且多為重修時改立,但是新式的雙龍盤柱也隨即誕生,北台灣最早的雙龍柱例就出現在台北陳德星堂(1914),隨後還有大同保安宮(1918)及台北劍潭古寺(1924),不過仍未廣泛流行,直到民國37年(1948)後才逐步增多。
(圖10)蘆竹五福宮三川殿前檐龍柱。
清朝龍柱除了用方位來區分性別外,也會利用造型的差異作區隔,最常見到的例子就是公龍開口與母龍閉嘴,且多出現在清朝道光年間的龍柱上,到了日治時代就少有如此的表現方式,而是用母龍帶幼龍的方法加以暗示。不過母龍帶幼龍的做法,在清朝並不普遍,僅有少數幾個例子是早於日治時代的,例如新莊廣福宮的兩對龍柱,在三川殿的是兩柱都有,正殿的是母龍的位置才有。而台中萬春宮道光年間、雲林北港朝天宮咸豐年間、西螺福興宮和北埔慈天宮三川殿及正殿同治年間的龍柱也都有幼龍跟隨母龍的造型出現,正好說明這樣的表現手法在清朝仍未形成主流,直到日治時代才廣為流行。
(圖11)湖口三元宮三川殿龍柱,屬於另一種潮州派風格。
(圖12)桃園大溪仁和宮三川殿龍柱,是全台最早出現的日治時期龍柱。
(圖13)台北孔廟櫺星門龍柱是屬於日治時期晚期風格,柱下水族的造像更是種類多元。
(圖14)台北孔廟大成殿龍柱是昭和2年1927年的作品。
(圖15)台北三重先嗇宮龍柱是大正15年1926年的作品,左右龍柱分屬不同的風格。
總結來說,北台灣日治時期龍柱的發展相對於清朝,有三點值得注意的方向:一是本土匠師的崛起。二是雙龍盤柱的出現。三是對場形式的影響。
附錄 北台灣日治時期暨本文有關龍柱表
編號 |
廟名 |
位置 |
題材 |
年代 |
匠師 |
備註 |
01 |
桃園大溪仁和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898年(明治31年) |
泉州惠安派 |
|
正殿 |
單龍 |
1903年(明治36年) |
潮州派 |
|
||
02 |
台北蘆洲保和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0年(明治43年) |
左潮右泉 |
|
正殿 |
單龍 |
1910年(明治43年) |
左潮右泉 |
|
||
03 |
台北大同陳德星堂 |
三川殿前檐 |
雙龍 |
1914年(大正3年) |
潮州派 |
陳應彬主持 |
04 |
台北松山慈祐宮 |
後殿 |
單龍 |
1914年(大正3年) |
泉州惠安派 |
張提福主持 |
05 |
台北板橋接雲寺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4年(大正3年) |
泉州惠安派 |
張提福、蔣樹林參加 |
06 |
桃園龜山壽山巖觀音寺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5年(大正4年) |
潮州派 |
陳應彬主持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15年(大正4年) |
泉州惠安派 |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15年(大正4年) |
泉州惠安派 |
|||
07 |
新竹市孔廟 |
大成門前檐 |
單龍 |
1916年(大正5年) |
潮州派 |
|
08 |
台北士林惠濟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7年(大正6年) |
泉州惠安派 |
|
後殿前檐 |
單龍 |
1917年(大正6年) |
泉州惠安派 |
|
||
09 |
台北大同大龍峒保安宮 |
正殿前檐內2柱 |
雙龍 |
1918年(大正7年) |
潮州派 |
陳應彬與郭塔對場 |
10 |
新竹舊湖口三元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8年(大正7年) |
潮州派 |
|
11 |
苗栗竹南慈裕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8年(大正7年) |
潮州派 |
林溪山與陳已元對場 |
12 |
台北澳底仁和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0年(大正9年) |
潮州派 |
陳應彬主持 |
13 |
台北萬華龍山寺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1年(大正10年) |
洪坤福、李祿星 |
王益順主持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21年(大正10年) |
蔣細來 |
|||
14 |
基隆市奠濟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2年(大正11年) |
潮州派 |
|
15 |
新竹北埔姜氏家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辛阿救 |
葉金萬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辛阿救 |
|||
16 |
台北劍潭古寺 |
正殿前檐 |
雙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泉州惠安派 |
陳應彬主持 |
17 |
桃園龍潭三坑永福宮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潮州派 |
|
18 |
新竹市都城隍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蔣馨族人 |
王益順主持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辛阿救 |
|||
19 |
台北景美集應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潮州派 |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2年(大正11年) |
潮州派 |
|
||
20 |
桃園大溪黃氏家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潮州派 |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0年(大正9年) |
泉州惠安派 |
|
||
21 |
台北樹林濟安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不詳 |
陳已元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不詳 |
|||
22 |
桃園蘆竹五福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左泉右潮 |
徐清與廖石成對場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左泉右潮 |
|||
23 |
桃園八德三元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潮主泉輔 |
葉金萬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潮主泉輔 |
|||
24 |
桃園市景福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潮州辛派 |
陳已元與吳海同對場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潮州辛派 |
|||
25 |
苗栗後龍慈雲宮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潮州辛派 |
|
26 |
台北三重先嗇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6年(大正15年) |
左泉右潮 |
陳應彬與吳海同對場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6年(大正15年) |
左泉右潮 |
|||
27 |
桃園中壢仁海宮 |
三川殿後檐內2柱 |
單龍 |
1926年(昭和1年) |
張火廣 |
張火廣主持石作 |
正殿內2柱 |
單龍 |
1927年(昭和2年) |
李晚生 |
|||
28 |
台北八里開臺天后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7年(昭和2年) |
辛阿救 |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7年(昭和2年) |
張火廣 |
|
||
29 |
台北中和福和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7年(昭和2年) |
泉州惠安派 |
陳應彬與陳已元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6年(大正15年) |
潮州辛派 |
|||
30 |
台北大同孔廟 |
大成殿前檐 |
單龍 |
1927年(昭和2年) |
泉州惠安派 |
王益順主持 |
檽星門前檐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泉州惠安派 |
|||
31 |
台北士林慈諴宮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28年(昭和3年) |
潮州派 |
|
32 |
台北新莊地藏庵 |
正殿後檐內2柱 |
單龍 |
1930年(昭和5年) |
潮州辛派 |
陳應彬與吳海同對場 |
33 |
新竹關西太和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1年(昭和6年) |
潮州辛派 |
徐清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31年(昭和6年) |
蔣梅水 |
|||
34 |
苗栗竹南龍鳳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3年(昭和8年) |
潮州辛派 |
|
35 |
台北泰山頂泰山巖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4年(昭和9年) |
不詳 |
陳應彬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34年(昭和9年) |
不詳 |
|||
36 |
台北新莊慈佑宮 |
後殿前檐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泉州惠安派 |
|
37 |
台北淡水燕樓李祠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張木成 |
|
38 |
台北金山慈護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泉州惠安派 |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35年(昭和10年) |
泉州惠安派 |
|
||
39 |
台北萬華青山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8年(昭和13年) |
謝萬來 |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37年(昭和12年) |
泉州惠安派 |
|
||
40 |
台北三芝福成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7年(昭和12年) |
梁瓦火 |
廖石城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37年(昭和12年) |
張木成、李泉成 |
|||
41 |
台北淡水祖師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7年(昭和12年) |
張木成 |
廖石城主持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32年(昭和7年) |
張火廣 |
|||
42 |
台北萬華黃氏家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40年(昭和15年) |
泉州惠安派 |
|
|
||||||
43 |
嘉義朴子配天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05年(明治38年) |
|
|
44 |
嘉義新港奉天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1年(明治44年) |
|
|
45 |
雲林北港朝天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2年(大正元年) |
蔣棟材 |
|
46 |
嘉義新港六興宮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14年(大正3年) |
|
|
47 |
彰化市南瑤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0年(昭和5年) |
蔣馨族人 |
|
正殿前檐 |
單龍 |
1924年(大正13年) |
蔣馨族人 |
|
||
後殿前檐 |
單龍 |
1916年(大正5年) |
|
|
||
48 |
台中豐原慈濟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18年(大正7年) |
辛阿救 |
陳應彬主持 |
正殿 |
單龍 |
1918年(大正7年) |
辛阿救 |
|||
49 |
台中市林氏宗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61年(民國50年) |
琢瑞昌 |
陳應彬主持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23年(大正12年) |
辛阿救 |
|||
正殿 |
單龍 |
1920年(大正9年) |
|
|
||
50 |
台中市萬和宮 |
正殿 |
單龍 |
1920年(大正9年) |
|
|
51 |
彰化埤頭福安宮 |
正殿 |
單龍 |
1925年(大正14年) |
|
|
52 |
台中梧棲浩天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8年(昭和3年) |
|
|
53 |
台中市樂成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29年(昭和4年) |
|
陳應彬主持 |
54 |
彰化市鄭成功廟 |
正殿 |
單龍 |
1929年(昭和4年) |
|
|
55 |
台東市天后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1年(昭和6年) |
蔣華水 |
|
56 |
雲林麥寮拱範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2年(昭和7年) |
蔣九 |
|
57 |
台南市台灣府城堭廟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4年(昭和9年) |
|
|
58 |
雲林土庫順天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蔣泉和 |
|
三川殿後檐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蔣泉和 |
|
||
正殿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蔣泉和 |
|
||
59 |
彰化鹿港天后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蔣文華 |
|
正殿 |
單龍 |
1936年(昭和11年) |
蔣文水 |
|
||
60 |
彰化鹿港龍山寺 |
後殿 |
單龍 |
1938年(昭和13年) |
張金山 |
|
61 |
桃園大園五福宮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47年(民國36年) |
|
|
62 |
高雄旗津天后宮 |
三川殿前檐 |
雙龍 |
1948年(民國37年) |
|
|
正殿 |
雙龍 |
1948年(民國37年) |
|
|
||
63 |
高雄岡山壽天宮 |
三川殿前檐 |
雙龍 |
1979年(民國68年) |
蔣水木、張善福 |
|
正殿 |
單龍 |
1948年(民國37年) |
|
|
||
64 |
桃園平鎮褒忠祠 |
三川殿前檐 |
單龍 |
1950年(民國39年) |
|
|
正殿 |
單龍 |
1950年(民國39年) |
|
|
||
65 |
苗栗通宵慈惠宮 |
正殿 |
單龍 |
1950年(民國39年) |
|
|
66 |
台北北投慈生宮 |
正殿 |
龍鳳 |
1955年(民國44年) |
|
|
67
|
基隆社寮天后宮 |
三川殿前檐 |
雙龍 |
1955年(民國44年) |
台北張協成雕刻 |
|
三川殿後檐 |
花鳥 |
1955年(民國44年) |
張華水 |
|
||
正殿 |
單龍 |
1955年(民國44年) |
蔣水木、張神福 |
|
||
68 |
台北萬華龍山寺 |
正殿 |
龍鳳 |
1956年(民國45年) |
張木成 |
|
雙龍 |
1956年(民國45年) |
左為蔣文浦,右為蔣銀墻 |
|
|||
69 |
台南市大天后宮 |
三川殿前檐 |
雙龍 |
1960年(民國49年) |
張木成、蔡旺 |
|
70 |
台中市萬春宮 |
拜殿後檐 |
雙龍 |
1963年(民國52年) |
張木成 |
|
71 |
台北泰山下泰山巖 |
三川殿前檐 |
龍鳳 |
1976年(民國65年) |
|
張木成承造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