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陳建榮的作品,會有一種不太容易用文字表述的困境出現,或許說是有種不安的情緒會自然流露,因為他的作品好像不好介紹,也很難進入他想要表達畫面構成。雖然作品裡還是有許多符號和元素,是可以被辨識的,但又似乎不太具體。
不過跟陳建榮閒聊後發現,其實他的學院素養非常的高,尤其是在南藝研究所求學期間,深受師長的影響與啟發,也就造就陳建榮的作品,充滿著濃濃學院影響的思辨過程。很多畫面構成都是經過極度理性下所做的安排與規劃,絕非是隨機亂塗,或是肆意而為,就算有些時候為了讓作品具有繪畫性,採用自動性技法,但最終還是被他的理性思維所重新塑造,展現看似繪畫性又非繪畫性的矛盾錯覺。
展覽對他來說,也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他的要求絕對超乎想像,譬如作品如何呈現,如何鋪陳,大作與小作如何安排,如何與展場產生關聯性,其實都在他的腦海中有所規劃,甚至在電腦上不斷重組排列。也就是作品不是僅侷限在作品上,而是整個展場,整個空間,都是他的作品,力求最完美的呈現。
個人最喜歡陳建榮的作品,是這件命名為Aircraft 44的畫作,類似模型玩具的元素佔據整個畫面,而且顏色又極度鮮明,想不注意都有點困難。而藝術家表示他還蠻喜歡收集變形金剛類型的玩具,但他更喜歡將玩具公司出版的平面圖或立面圖當作自己的創作靈感來源,從中發掘屬於他的藝術語彙與內涵。
他的作品另外一個特色就是畫布的邊緣處理,常造成一般人或攝影師的困擾,有點摸不著邊際,這種不固定式的畫面邊緣呈現,不僅跳脫傳統繪畫的框架,也成為他作品另一個可以玩味的地方。
雖然陳建榮的作品,是以複合媒材來說明他使用材料的類別,但絕大部分還是以壓克力作為主要的堆疊的顏料,為求有效創作,甚至連我們睡覺的時間,都不讓作品休息,總要上好顏料後,他才欣然入睡。
目前是專職老師的陳建榮,依舊在課餘時間,努力的完成他想要完成的作品,做他想要做的事情,這樣的堅持,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幾乎是兩年一次個展的規劃,總是能如期產出一定品質與數量的新作,也樹立他在臺灣畫壇的地位,經常受邀到各大專院校演講,分享他的創作歷程與經驗。
年近50,依然期望自己能不斷累積作品,無論結果如何,他都願意坦然接受。這樣讓我想起以前北藝的老師們常說,會畫畫的人,不管如何都會畫下去,沒有藉口,也沒有理由,我想我在陳建榮的身上所看到,正是這樣活生生的例子,而這樣的精神,怎不讓人動容呢?
由双方藝廊所策劃的「方方」陳建榮個展,展覽名稱方方與双方藝廊,有詞彙上的關聯性,也清楚明白這樣的展名或展覽,正是為双方藝廊的空間所設計的,而陳建榮常以Landscape 「景觀」這個名詞來命名自己作品的名稱,當然他所創造的景觀是人工而非自然,許多靈感源是來自您我熟悉的建築設計圖、平面施工圖、操作手冊或是日常所見的線條及色塊,經由他的消化與重組,來反思平面繪畫於當代氛圍下所該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他的平面藝術透過類似建築的元素,來貼近當代這個議題,但其實仔細看他所畫的建築結構,似乎都是有點殘缺,也很難具體落實,好像有點烏托邦的情境感,甚至帶點廢墟感,而在我們的認知裡,藝術家畫布裡的世界,理當是完美的,是完整的,但陳建榮幾乎是用錯覺式的拼貼手法,讓作品呈現一種混亂中又帶有一點秩序,甚至有未完成的感覺,但其實畫家已經是完成作品,也把他的意圖完整呈現,只是因為與觀賞者的期待心理有所落差,而造成一種未完成的錯覺。
陳建榮出生於台北,1995年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1年取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1997年「臺北美術獎」和2001年「高雄獎」得主,2003年獲得第11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素描類金牌獎」,以及2007年「第十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是獲獎無數,備受肯定的台灣中青輩畫家。這次陳建榮在位於大直的双方藝廊舉辦個展,展出大大小小近二十多件的新作,也再次呈現他這兩年來創作歷程的改變與摸索。認真的藝術家不會孤單,也值得推薦與關注,真心歡迎有興趣的親朋好友們,有空可以來双方看陳建榮是如何把它拆成方方的呦!
展覽日期:2022.11.12 - 2022.12.24 (周二-周六, 11:00-18:00)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 D2 D3
展覽開幕:2022.11.12 (六) 15:00
本文圖片由双方藝廊拍攝,特此感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