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9年發表,雖歷經許多優秀藝術家絞盡腦汁的尋求突破,但舊有材料的特質已經難以滿足新世代更需要大破大立的創作需求。
對我而言,墨是慣性選用下的選擇,因為從學畫開始,畫水墨必定要用墨畫。這種邏輯似乎是理所當然,牢不可破,可是墨必然對我產生意義,卻是可以思考的。
於2009年發表,雖歷經許多優秀藝術家絞盡腦汁的尋求突破,但舊有材料的特質已經難以滿足新世代更需要大破大立的創作需求。
對我而言,墨是慣性選用下的選擇,因為從學畫開始,畫水墨必定要用墨畫。這種邏輯似乎是理所當然,牢不可破,可是墨必然對我產生意義,卻是可以思考的。
回首數年來自我的創作經驗,題材上多是隨機挑選,時而畫山、時而畫草,但遲遲未有專題性系列作品的誕生。首次選擇以「海景意象」為題,將錯落的磊石、堅硬的岩壁、白皙的沙灘、孤寂的島嶼、蔚藍的海潮、高聳的燈塔和歸航的舟艇做為描寫與組合的對象,亦將思想情感與此些景物不斷在腦海中激盪且轉化,並將一幅幅意念聯想的心靈畫面及物象與意念交流下獨特營造的理想宇宙畫出。所以「海景意象」的系列作品主要是期待呈現有如超脫現實般的意象空間,並將個人藝術推向虛幻美學的方向。
《關渡》全幅為34乘127.5公分,作於1999年。紙用生紙單宣,筆用狼毫筆與兼毫筆皴擦,再用兼毫筆染墨。而用墨的種類,則有兩種為日本開明製「書仙」和天成「鐵齋翁書畫寶墨」。
作品中,前景的山丘,是用兼毫筆畫成,而中遠景的草原,則是用小精工的狼毫筆畫成。至於,整體的墨色效果,是以液態墨的「書仙」為主,而只有在遠景的草原,轉以「鐵齋翁」完成。這是因為「鐵齋翁」的墨色,較「書仙」更為醒目亮眼的關係,可讓整體的墨色效果,不至過於昏暗。
實景山水「千岩萬語」系列是在「海景意象」創作經驗的基礎下,以龍洞岩海做單一主題的探討與表現,並著重在描寫對象與自身生命經驗的對話。龍洞位於台灣東北角,屬於岬角地形,與鼻頭角遙遙相望,地質年代為3500 萬年,灣岸弧形如蛟龍盤據,佈滿堅硬又節理分明的四稜砂岩,雄偉的海崖峭壁,嶙峋崢嶸,是攀岩和浮潛愛好者的勝地。因大學時期在李義弘教授的帶領下,有機會走訪龍洞,而與此地結下不解之緣。
小時候住在南部學校宿舍,廣大的校園,總有著一群狗兒可以作伴,養過的小動物更是種類繁多,不盡其數,讓我有了認識生命美好與接受現實殘酷的可能。譚精忠大哥在台灣當代藝術界是相當有份量的收藏大家,作品能夠被他典藏與肯定,實屬三生有幸。早些年曾在個展和藝博短暫相遇過,直到今年他開始在臉書上出沒,才有了更多的機會與他互動。
水墨作品《清流》全幅為25乘62公分,作於2001年。紙用特級檀宣,筆用小精工皴擦,兼毫筆染墨,墨用文章華國。
此紙應該是台商於大陸設廠所製的宣紙。又此紙的厚度,則是接近於夾宣。而在創作此圖前,筆者就已經使用過此紙,也發現此紙非常適合表現岩石斑駁的效果。因此紙的簾紋較寬,紙質稍粗,不易著墨有關。
《草山冬色》全幅為97乘180公分,作於1999年。紙用生紙單宣,筆用狼毫筆皴擦,兼毫筆染色。而使用的墨與黑,則有四種:自製「鍋底黑」、吉祥「水性日本畫繪具黑」、古梅園「水墨畫用墨」和天成「鐵齋翁書畫寶墨」。
奇石乾坤系列是以台灣各地的奇石為表現主題。此石是位於東北角龍洞,外弓如劍般的造型,極似遠古生物劍龍背部的骨板,體現造化神奇之力。將此奇石表現如類山水,亦是此系列重要創作理念,一花一草一世界,微能成大,幻化萬千。
文:陸蓉之
我第一次看到梁震明的細筆山水,不由得想起了波斯的細密畫(miniature),我指的不是尺幅的大小,而是他對細節的關注能力,與他處理細節的創作態度,總有一種驚人的專注力,不但落筆一絲不苟,甚至在鋪陳的過程裡,展現了屬於宗教式的純粹虔誠精神,遠遠超越了只是藝術創作裡的紀實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