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30 Mon 2018 20:36
【作畫習慣】對墨色表現的影響
- Apr 26 Thu 2018 16:56
【硯台使用】方法及介紹
在固態墨和液態墨的使用方法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固態墨必須要在硯臺中加以研磨,才能變成墨液。但為何以往的墨品,是必須製成固態的形狀,且又必須如此的麻煩,才能使用。其中較為重要的理由,可分為三點:
- Apr 24 Tue 2018 20:14
【毛筆使用】介紹與說明
中國製筆的歷史相當悠久,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實物,是由中國湖南及河南等地所出土的戰國時期之毛筆。例如湖南出土的毛筆,是發現於西元1954年6月,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戰國時期的木槨墓中。而此筆配有竹製筆桿,筆頭用兔箭毛製成,裹以麻絲,外面塗漆,加以固定。
在戰國時期,前人對毛筆的稱呼,似乎亦有著地區的差異。例如楚稱毛筆為「聿」,吳則稱「不律」,燕則稱「弗」。而必須等到秦統一六國後,才統稱為「筆」。到了漢代,中國製作筆毛的原料,不僅採用兔毛和羊毛,也會使用如鹿毛、狸毛和狼毛等毛料。而製筆的方法,也已經發展出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依的兼毫做法。
- Apr 23 Mon 2018 12:16
台灣唯一日治時期銅鑄龍柱【萬華龍山寺】龍柱介紹
- Apr 16 Mon 2018 10:56
【水墨用紙使用的方法及介紹】
中國製紙技術的開發,似乎早在東漢之前就已逐漸推演中。西元1957年5月,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地區的漢墓中,出土了名為「灞橋紙」的西漢古紙,而推翻了以往所謂東漢蔡倫,始用植物原料造紙的說法,但也有學者指出,此紙非「紙」,是因為它沒有經過打漿、懸浮和抄造等工序,只是一些廢麻絮、繩頭等散亂纖維的堆積物。不過,蔡倫仍有其一定的貢獻,因為他改良了以往的製紙技術,又研發出被稱為「蔡侯紙」的紙類出來,而奠定了前人製紙的基本原則。
- Apr 12 Thu 2018 22:46
【文物保存的難題】台灣龍柱在公共空間呈現效果
台灣寺廟多數都有立龍柱的習慣,以彰顯信眾的虔誠及廟方的財力。
但因為這些龍柱造價昂貴,雕工細膩,十分容易遭受破壞,而導致如台灣家家戶戶一般裝上鐵窗,尤其是立在三川殿前檐的,用鐵欄保護著。
- Apr 08 Sun 2018 01:02
【細筆水墨】石語作品介紹-龍洞系列-畫仙板
- Apr 08 Sun 2018 00:39
【台灣水墨】千岩萬語作品介紹-龍洞系列-畫仙板
為成都雙年展參展水墨作品之一,用24張銀色畫仙板所組構。因用大遠景的視點來描寫岩石,花費許多時間在描寫工作上,故命題為千岩萬語來暗示此作是效法天地與日俱增積累而能創造三生萬物的精神。刻意挑選較為精采的岩石節理及造型,運用自由聯想的方式,來組構作品的布局。畫面上半部的留白,有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暗示,對於無聲的思考,留白是一切的開始,也是未知的引導。
- Apr 08 Sun 2018 00:34
【水墨寫生】萬物等閒作品介紹-龍洞系列-畫仙板
萬物皆非如此簡單,有著大智若愚,沉默是金的胸襟。看似一顆石,但必定是歷經無數的磨練與擊敲,方有當今的面貌,同樣的,不斷積累自我的學養和能力,才能有所成就,此非妄自菲薄,而是見賢思齊,世間萬物皆能成為吾師,只要屏除成見,虛心求教,必能收穫滿滿。當我們累積太多概念與成見之後,必須回復到無名或無用的空白,才能再次思考事物的意義與價值。
- Apr 08 Sun 2018 00:25
【水墨藝術】岩之成理作品介紹-龍洞系列-畫仙板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
是用三張銀潛紙拼接而成,亦是第一次嘗試用此紙作畫的作品。其紙性又比貼於畫仙版的潛紙略鬆,空隙更大,故花費相對較多時間才將紙張處理到比較順手的紙性。當然由於紙性的關係,且未塗抹極厚的白色顏料,故較難表現出銳利直平的線條,取而代之的是希望透過這樣的紙性,逐步的將深淺不一的墨色滲染進紙張纖維中,以增加更多細微的層次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