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福興宮是由福建人所興建,卻有粵派龍柱出現,代表同治年間台灣中部閩粵族群之間的關係已經十分融洽。
福興宮俗稱舊街媽祖廟,後稱「福興宮」,取其由閩族合建,福祉興盛之意,奉祀主神是天上聖母,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又於乾隆35年(1770)遷建。
(圖1)福興宮是由福建人所興建,卻有粵派龍柱出現,代表同治年間台灣中部閩粵族群之間的關係已經十分融洽。
福興宮俗稱舊街媽祖廟,後稱「福興宮」,取其由閩族合建,福祉興盛之意,奉祀主神是天上聖母,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又於乾隆35年(1770)遷建。
(圖1)左上是三川殿後檐的右龍,右上左龍;左下是正殿的右龍,右下則是左龍。從這張比較圖我們就能發現位於三川殿的左龍造型與其他的有所不同。
武聖廟始建於乾隆25年(1760),奉祀漢壽亭侯關羽,是北臺最早的關帝廟,與慈祐宮、廣福宮並稱為新莊三大廟。
雕刻龍柱的匠師是依照文獻來創造龍的形象,還是依據父執輩或是老師父的指點,進行施作?顯而易見的應該是後者而非前者。因為文字只能提供粗略而極為模糊的形象,且又無法交代每個造型的關聯性與脈絡性。舉例來說,龍鬚到底應該是長在鼻孔下方還是眼睛下方,這是文獻難以清楚交代的部分,所以匠師在學徒時期,還是比較依賴口述經驗及親自示範的學習,或是經常到廟裡看前輩雕鑿的龍柱,如此的耳濡目染,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學得雕刻龍柱的方法。
(圖1)龍頭特寫。此龍柱之重要性即是用砂岩現場雕刻而成,能夠讓我們了解粵東匠師到台灣發展的過程與脈絡。
(圖1))位於金山大同村金包里街10號的慈護宮。
供奉天上聖母,是金山鄉民信仰中心。共有三對龍柱,位於三川殿是兩對日治昭和年間的,且同為一位匠師所刻,而正殿則是清朝同治12年(1873)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