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廟埕情況。位於三川殿前檐的雙龍盤柱是張木成與蔡旺所刻。
臺南祀典大天后宮,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之府邸,臺灣入清版圖後始改建為天后宮。大天后宮主祀媽祖,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王府改建為大天妃宮後,康熙59年(1720),大天妃宮進一步改稱為大天后宮,其後並陸續有所增建及整修。
(圖2)拜殿左龍柱側面特寫。
(圖3)拜殿右龍柱內側照。
(圖4)上二圖是後腿龍爪特寫及細部示意圖。圖中的灰點與灰線是腿部突起的地方,也就是骨骼與關節的位置,所以匠師對降龍的骨架也有自己的詮釋方法。至於圖中標明腿鳍的地方,是被改成三根細刺的造型。
共有三對龍柱,三川殿是民國49年(1960)所立,拜殿是用白石所刻,雖然沒有紀年款,但應該是完成於道光10年(1830)左右的作品。因為這對龍柱具有詳實刻畫細節的嘉慶特色,也有道光年間常見的「垂降尾」和略帶圓潤的造型特點。正殿是用黑石所刻,正殿尾部末端有轉折的表現,但就風格來論,還是屬於道光年間的風格,而台南市天壇的咸豐龍柱則是龍頭造型上頗與其相似。
(圖5)台南大天后宮拜殿龍柱龍爪特寫圖。以三爪抓火球。中國元朝以後規定「五爪金龍」只有天帝與皇帝可用,民間只能用4、3爪的「蟒」。所以如果嚴格說來,這些龍柱都只是「蟒柱」。
大天后宮拜殿與正殿的龍柱最大的特徵就是龍爪是三爪而非四爪,在清朝龍柱的例子裡,出現三爪的龍,僅在台南開基天后宮、台南普濟殿、屏東慈鳳宮、台南大天后宮、屏東內埔六堆天后宮和台南天壇等共11對的龍柱出現過,其他地方的廟宇龍柱則尚未見到,可知此種特點僅流行於南台灣清朝廟宇中。
(圖6)正殿左龍其中一個後腿也是縮在腹下。
(圖7)正殿右龍的龍爪,抓住火球的特寫。與拜殿相同,是用三爪抓住火球,而且火焰是向上竄燒。
(圖8)柱前全貌比較圖。
(圖9)正殿龍頭特寫。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