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鄞山寺

(圖1)三川殿前步口廊下有木欄,這種做法普遍見於清代台灣寺廟,但近代多遭拆除,鄞山寺仍保持這種特色。淡水鄞山寺亦稱汀州會館,主祀定光佛,與彰化定光佛寺並為臺灣在清代所建的兩座定光佛寺。定光佛寺主要分佈閩西的客家地帶,尤以福建汀州府為主。

淡水鄞山寺是由臺北地區的汀州籍人士於道光2年(1822)創建。後經咸豐8年(1858)及同治12年(1873)兩次重修,是現今保存相當完整的一座清代中葉典型的中型廟宇。

淡水鄞山寺

(圖2)三川殿龍柱龍爪比較圖。右龍四腳的龍爪特寫。真正全部都是三爪的龍柱僅出南部部分地區的古廟中。而中部和北部尚未見到,甚至在鹿港天后宮還出現五爪龍柱,當然這僅是以清朝龍柱為例而言。

三川殿前檐龍柱左書「道光叁年吉旦」,右刻「永邑胡姓弟子敬奉」。永邑即是福建永定縣。

四爪是清朝雕刻的龍柱最常使用的爪數,但是這對龍柱卻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抓住火球的前爪只能見到三爪,而刻在波濤紋上的龍爪,卻又是四爪,縮在龍腹的後爪又僅剩兩爪,另一抓住雲彩的後爪又恢復成四爪,而這樣的現象應該是匠師刻意所作的視覺變化。

淡水鄞山寺

(圖3)三川殿前檐龍柱的「柱頭」與「柱珠」。台灣的匠師常將柱子的下端稱為「柱頭」,上端反稱「柱尾」。而「柱珠」則是隔絕石柱或木柱與地面接觸的構件。

正殿左刻「道光三年吉旦」,右柱則是捐贈款,內容為「永邑、弟子、江、慶兆、朝輝、才芳、崇興、文章;李、崇文、榮顯、榮波、成陽、標陽、仝敬奉」,所以江姓與李姓的弟子都各有五位。

淡水鄞山寺

(圖4)其三川殿與正殿的龍柱皆為道光3年所立,亦為單龍盤柱式,三川殿的是部份龍身隱藏在石柱手法,正殿的則是形體突出且腿部鏤空,風格尚有嘉慶年間的特點,但更為圓潤內斂些。

正殿這對龍柱的造型似乎深受淡水福佑宮正殿的影響,而有許多神似的地方,例如龍姿、龍鬃的佈置方式及神態,都極為相似,不過鄞山寺的整體線條 仍較為圓潤些。此外匠師表現正殿的神龍,似乎是幼龍而非成龍,因為它沒有一般龍柱威猛的神情,而是乖巧的像隻寵物,溫馴的守護在那裡。以這種概念表現的龍柱,還有淡水福佑宮及關渡宮面對觀音殿的龍柱。

淡水鄞山寺

淡水鄞山寺

(圖5)無論是三川殿還是正殿的龍頭,都有象徵鼻孔的圓洞出現,這種表現手法也非常少見。

龍柱的出現,也與經濟實力有關,多數的清朝龍柱集中在北台灣,尤其是沿著淡水河畔的地區,因為經商人士眾多,所以廟宇能立龍柱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例如歷史上汀州人出海經商的很多,自然也就有能力在道光初年,興建一座同時擁有兩對龍柱的鄞山寺。

淡水鄞山寺

(圖6)鄞山寺除了三川殿前檐置有木欄外,正殿的龍柱後方也有木欄的設置。當然這種木欄設施對筆者的拍攝工作會產生影響,尤其是三川殿的,因而無法拍攝到柱前龍頭的造型。

淡水鄞山寺

(圖7)它的鬃毛相當的粗大,也讓頭部的比例加大許多。如果與淡水龍山寺正殿的相較,更可明顯看出。

由於這兩對龍柱都是在道光3年(1823)時所豎立的,也就是汀州人創建鄞山寺的隔年,可以得知當時生活在淡水的汀州人,非常的活躍與團結。而放置在三川殿前檐的這對龍柱,雖然是將近兩百年的古物,但是刻鑿在上面的線條,依然銳利清晰,所以極有可能是用青斗石刻成的。

淡水鄞山寺

(圖8)口閉的龍姿暗示它是母龍。而大鬚的前方還有三根小鬚,象徵神龍是鯉魚化身的。

淡水鄞山寺

(圖9)此龍頭造型非常罕見。

淡水鄞山寺

(圖10)柱上所刻捐贈款。


檢視較大的地圖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梁家婦女 的頭像
    梁家婦女

    跟著藝術家來放風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