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創作,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繁衍之活動,也是存在價值的彰顯,永恆假象的迷戀,穿越時空的幻想,畢竟肉體的誕生後就須面對死亡的來臨,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靈魂離開肉體的剎那,一切的擁有瞬間化為雲煙,當下的你我又該何去何從?

2019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科技昌明的現今,宗教信仰依然存在,畢竟科學無法解釋生與死對人的意義,這輩子的努力是為了什麼?而這些答案是需從自我內心的找尋,非藉由外在的物質滿足,正如聖嚴法師雖已仙逝,但他的精神仍永世長存,也因此當我們有了一種信念,並努力去執行,而這個理念便能藉由作品感動他人,使其充滿強烈旺盛的生命力。

梁震明 濤聲依舊 52x99cm 2016(局部八).jpg

一、「書畫合一」的實行

因「畫」的需要而外求於「書」,是中國水墨相當獨特的創作思維邏輯。「書畫合一」常解釋是書法與繪畫要合而為一,借助書法的鍛鍊,來加強線條的表現能力,這當然是強化繪畫本體無論是形式和內容上相當穩健的做法。但筆者不願意將「書」的概念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而是認為「書」除了是指寫字外,亦可視為要唸書,勤讀書,甚至要著書。因為不僅要有技巧,還需深厚的學養,方能讓繪作內容更具深度與廣度,這也是被歷代文人畫家所器重,更是當代藝術轉用的部分。所以筆者認為「書」是一種求知若渴態度的具體呈現,是為了厚植自我的學養,讓畫作達到至善至真境界所做的努力與付出,且可用研究的方法與態度來增長知識與精進。

墨與黑

喜歡以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畢竟它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內求的專研,較具體並有書面報告的主以水墨材料為範圍,撰有《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墨色的真相》和《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外求的部分則有《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是發表於2003年的短篇研究報告,主要是針對當時台灣市售的各種日本製液態墨進行相關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之研究。

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墨色的真相》是在碩士論文《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的基礎改編擴充下完成的,讓筆者對於墨與黑的材質特性和使用方向有了許多深刻的認知和反思。若細分研究範疇計有下列七項主題:

1.「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

2.「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

3.「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

4.「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

5.「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

6.「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

7.「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觀念之關係研究」。

後又申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從事《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即是以材料運用及畫家的角度,並結合本土相關產業,開發及研究中性紙材之運用於水墨創作。所以是針對如何處理中性紙材和處理過後的可能性,落實較為專業的研究。

大同保安宮三川殿

《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則是專注於現存台灣寺廟龍柱造型演變作系統化的圖像收集與分析,除了是研究龍柱造型上的差異,也是讓自我重新認識台灣早期民俗藝術發展的特性與狀態,並從中吸取有別於水墨視覺語彙的養分。

鹿港龍山寺

因此做研究是筆者喜歡的工作之一,就連畫畫也是,不斷經過實驗,來豐富非外人的面貌,即或因為嘗試而將作品畫壞,也是一種好的結果,畢竟所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如果可以預期最後的成效,又如何能稱為創作。

二、兼備能力的涵養

中國水墨畫博大精深,故畫家的養成時間較為漫長,多數要等到四十歲後才略見面貌,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充實自我的能力與養份就成為需要面對的課題。畢竟成長是無法脫離學習的,學習是增強能力的最佳辦法。同樣的,無論這些所學之物,是否可現學現用,都願意勤學不倦,替往後的未來,先做儲備。

2010綠草黑石138x34cm

在林章湖老師的指導下,對於歷代名作也採取廣泛學習的態度,受影響較深的有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崔白〈雙喜圖〉、蘇漢臣〈秋庭嬰戲圖〉;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劉松年〈羅漢圖〉、李安忠〈竹鳩圖〉;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明沈周〈廬山高圖〉、唐寅〈溪山漁隱圖〉、龔賢〈千岩萬壑圖〉;近代李可染山水畫等諸多畫作。在中國美術史上,除了繪畫史外,也刻意接觸佛教史和器物史。

土城藝文館

在技法要求上,最初的設定是至少要有「能工能寫」的條件,這個想法在大學時期即已觸發,因認為越一蹴而就的技巧,被取代的可能性就越高,近代張大千就是一位能工能寫的代表性人物。而「能工能寫」是指工筆和寫意皆能畫,個人創作也不斷在這兩者之間交替學習與精進,甚至希望將這兩種技法在單一作品上統合並加以呈現。

絹畫

材質上一般是工筆用熟紙,寫意用生紙,因為這兩種紙性對技法表現上有一定牽制和局限,或許就是「能工能寫」的想法驅使下,逐漸發展出將生紙漸次轉變成熟紙的處理技巧,亦將先寫意後工筆的表現形式落實在「千岩萬語」的系列畫作中。

梁震明 濤聲依舊 52x99cm 2016.jpg

 此外生紙與熟紙同可用,大作與小品皆可畫,大字與小字皆可書。在書風選擇,使用筆性上也都有類似的訓練過程。書法用功稍深的主要為唐代歐陽詢〈九成宮禮泉銘〉和東漢〈張遷碑〉,正好各為巧體與拙體的代表書風。也因為練習了這兩種書體,順勢狼毫和羊毫及短鋒與長鋒也皆會應用。

波瀾壯闊(局部)

三、以宇宙萬物為師

創作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生活的點點滴滴可讓我們對生命有更多的體悟,更能活在當下,不至於迷失,也更能珍惜生命所帶來的一切喜惡哀樂,並正面看待生老病死的到來。拈花微笑,內心的歡愉因見著生命美好的開始而抒發。也許是曇花初開,剎那即逝,也許是孤梅寒松,挺過冬寒,也許是峭壁上綻放的野百合,正迎風搖曳。畢竟活下,就須懂得生活,且亦須不斷釐清自我定位與能力,當越是明瞭就越能平靜將生活過好。

合歡山看雲2020

曾經在冬日午後時分,望著積雪的合歡山東峰,瞬間的雲霧翻騰,快到連眼睛都來不及分辨,雖說我們可以透過相機將它紀錄下來,但現場的氣氛,是無法用筆紙描述,也就是身為人的我們,心靈的觸動是他人難以體會的,故豐富自己的感受才能將作品畫的生動,也方能感染別人。

 藝術家是渺小的,個人更是藐小,所能成就之事,若與浩瀚宇宙相比,更是微不足道,故需懂得謙卑。因為謙卑而懂得學習。學習後還須緩慢的沉澱,在未沉澱前,世界是一片渾沌,就有如學習的過程般,會吸收到許多的養分,但經過歲月的洗滌,便能重見清澈的本我,一切的紛擾與不安終究會平靜。也因此檢視自我,重新再出發,是避免作品過於反覆,畢竟個人永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唯有認知的提升,知識的不見斷積累,持續豐富人生經驗,也才能對於以往創作有更深的反省與體悟。

麟山鼻

筆者從來不認為畫家就必須一直畫畫,才能成為一位好的畫家,重要的是個人涵養的累積及多方面才能的養成,只會繪事,終為職業畫家,面對這個求新求變的環境,如果不能保有學習的心態,很容易流於形式而隨波逐流。張大千永遠不認為自己是張大千,少年得志的他,從未忘記最初的追求,仍持續的努力尋求突破,終究能成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龍洞

四、材料運用的重視

陳景容老師曾說:『成為畫家的條件很多,但至少要具有畫家才能的素質;和對材料、技術的實際訓練。前者雖可以用個人的努力來彌補先天之不足,但多半是與生俱來的;後者則完全可以從研究得來。譬如一個廚師不知醬油味道是甜是鹹,當然無法做出好菜。

姜思序堂礦物顏料

同樣的,一個畫家若不熟悉所使用的材料的性質,也無法畫出好的畫來。至少,他的畫不可能保存至後世。』又說:『因為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畫家在作畫過程中,不必再親自製作畫布和顏料,雖然比過去的畫家方便許多,但卻使畫家因為分工的結果,而對材料的研究疏忽了。因此,近代的畫家雖靠科學昌明而省去很多製作材料的時間,但對材料卻缺少充分的認識。』

梁震明 龍洞蒐奇 90x90cm 2017

清戴熙曾經對創作者與畫紙的關係,提出了他的看法,其曰:「畫因乎楮,楮有澀滑之不同,畫乃有蒼茫、淹潤、靈妙、樸古各種,皆因其勢而利導之行乎!不得不行者也。」而此話非常容易讓我們誤以為畫家似乎是迫於無奈的因素,而接受了材質的特性,且多少有凌駕於創作的感覺。

中國畫礦物顏料  中日合作天雅

不過什麼樣的紙材,適合表現什麼樣的畫風,仍然是主觀感受而決定的。也就是說材質的特性,雖然會影響使用的方向,但該如何使用,又如何使用才是好的,依舊是想法和經驗所決定的。也因此畫家與紙筆的關係,不全然是不得已的情況,反而應該是屬於一種相互妥協的關係。

2010金色芒花137x69.jpg

也就是說不盡然是因畫家受到筆墨的奴隸而被迫接受的。反倒是欣然接受了不同的特性,並順應著其優缺點而所作的選擇。甚至兩者的關係,可以轉變成由於具備長期使用各種筆紙的豐富經驗。因此能夠提升到是由本身先決定創作的內容後,才會開始在腦海中思考,並選擇適合表現此創作內容的外在媒材。當然這樣的做法,更能將材質與創作的關係緊密的結合起來。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認識材料,對於一位水墨創作者來說,應該與臨摹古畫或授課畫稿同等重要,不過在傳統繪畫中,文人大多避談材料,因為其較不具思維與哲理,且屬於畫家個人「祕技」,往往會有「不願點破」的顧慮,所以導致水墨畫中有關材料的問題,一直屬於薄弱的環節。

合色用研砵

又坊間介紹材料的書籍,常過於偏重材料成份分析或製作方法介紹,但對創作者而言,如何使用手邊的材料,才是他們更為關注的焦點。影響至今,畫家們對於水墨材料的陌生是必然的狀態。例如何謂楮皮紙?宣紙的成分為何?用雁皮製成的紙張可稱為宣紙嗎?大概已經很少有人能準確的回答出來。

HWC顏料

同樣的,畫壇也為固態墨與液態墨的應用爭論不休,甚至可以藉由狹義的材料選用來界定真偽水墨,毫無客觀討論的空間,此等現象就是水墨界太缺乏相關論述與研究所致。

 2010黑石138x34.jpg

亦如美術史對於創作組的學生來說,過於偏重史料認知與研究方法,並非是他們所迫切需要的,反而是針對作品的解說或是畫論的提示,甚至是如何從前人優秀作品中,找尋他們得以成功的創作法則才更顯緊要。而佛教藝術的課程,教義內容與圖像構成關係的解讀也許重要,但是魏晉南北朝的畫家如何創作壁畫,如何將佛經中的典故轉變成繪畫圖像,又如何將人物組織於畫面,如何使用礦物性顏料,又凹凸法對中國繪畫發展的影響,或是唐代壁畫為何裝飾性較強,何種原因所導致的,又如何在圖像中呈現此特點,這些諸多問題,至少在筆者求學階段是無法獲得較科學的說明與介紹的。

梁震明 奇石乾坤之九 90x90cm 銀潛紙 紙本設色 2019

因恩師李義弘老師的影響,對水墨材料運用於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筆者用於創作的材料,常透過四種流程來達到客觀選用與相對準確的方向,一是嘗試策略的分析。二是試用實驗的操作。三是使用成效的比較,四是使用目的的探索。

實用墨

簡單的來說,經常是多選幾種相似材料來使用,且必定試用,之後再與之比較,最後才是為何要用等等問題進行反思。而上述過程所要強調的目的,是期望藉助勇於嘗試的態度,導引自我具有活用各種材料的能力,了解之間的優勢及特性,並在使用新式材料時,有所憑藉與斟酌,減少因用而用或不知何用的情況。

喜屋金泥雲母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延伸閱讀:

台灣水墨畫家的生存之道【水墨創作講堂】

【水墨創作】梁震明太魯閣系列創作自述及作品介紹

【當代山水的可能性】從梁震明的作品談起

【紙上薄塗】岩彩作畫運用經驗分享

【水墨意境】太魯閣山水-奇石乾坤系列之11作品介紹

【實景‧虛境‧真山水:梁震明的墨色台灣】蕭瓊瑞教授撰文

arrow
arrow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