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都城隍廟

(圖1)新竹都城隍廟擁有雕工精細的結網斗拱。

創建於清乾隆13年(1748),從建廟至今總共經歷7次整修,曾於大正13年(1924)再次重建,並由泉州惠安溪底派王益順(1861〜1931)主持興修事宜[1]

新竹都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

(圖2)柱後鳳、凰、麒、麟造像比較圖。左上和左下均為左柱。由於造型明顯不同,所以左柱應為鳳與麒。

共有一對清朝和兩對日治時期龍柱。清朝龍柱立於正殿處,柱後刻有麒、麟、鳳、凰等主題,而右柱下亦有幼龍像。柱體屬於花崗岩圓柱[2],未刻紀年捐贈款,但就整體造型來論,其與淡水龍山寺正殿(1858)和台南市天壇正殿龍柱(1862)造型最為相似,無論是嘴型、額型還是臉頰等部份,不過造型上仍較天壇者圓潤些;又柱後的鳳凰等造像,在鹿港天后宮後殿二樓(道光晚年)亦有出現,顯示其所立時間應該是在咸豐年間,如果又依城隍廟興修時間來判斷,則最有可能為咸豐01年(1851)。

新竹都城隍廟

(圖3)正殿清朝龍柱造型比較圖。與台南大天后宮正殿和宜蘭昭應宮正殿相似,雖皆未有年款,但筆者認為應都屬於道光年間的作品。而兩者與新竹都城隍廟清朝龍柱,有造型淵源的關係,例如臉頰有突起物,鼻型和眼型,亦十分相似。

日治時期的均屬圓柱單龍盤柱,所用石材均為黑灰色觀音石,且捐贈款皆刻於八角柱頂,是客籍廟宇常見樣式。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位於三川殿前檐,左柱刻有「鄭大明、鄭王氏銀、鄭蔡氏秋霞、鄭林氏□春、鄭□氏□□、鄭□氏□□、鄭□氏月娘、鄭鴻源、鄭薇郎、鄭紹堂、鄭氏純、鄭氏貞」,右柱則有「發起人陳貴統、許閐毛、陳劉氏双、朱黃氏滿、徐陳鄭氏有、徐陳氏足、劉林氏双、甘胡氏連、胡魏氏鳳、鄭陳氏蝦、吳黃氏招、徐羅氏香、鄭徐氏日、王氏對涼、陳林氏石、陳林氏完、陳黃氏夏、王天送、鄭茂添、吳明足、陳道日、陳進奎」因此是由34人集資捐贈的龍柱。

新竹都城隍廟

(圖4)龍頭造型比較圖。左為三川殿後檐,右為三川殿前檐。至於兩者的差異,如鼻型,雖都屬於多節鼻型,但辛氏造型線條是較為平順的凹凸起伏,而蔣氏則是突出拱起,也讓上嘴唇的寬度變多;辛式頭頂龍鬃並未捲區成圓錐狀,而蔣氏則有;蔣氏一後爪是抓住龍角,而辛氏則是抓住龍鬃;臉鰭造型上,辛氏有大小變化,而蔣氏則未如此明顯。龍鬚與龍嘴的佈置上,辛氏是將嘴角部分遮住,而蔣氏是與上嘴角切齊。

若依據新竹市都城隍廟官網說明,可知大正13年(1924)參與王益順改築工程的石匠師,有泉州蔣氏石匠數人及粵東籍辛阿救,而辛阿救所雕龍柱是立於三川殿後檐處,又此對龍柱集資發起人亦與後檐相同,皆由陳貴統所發起的,所以立柱年代應與後檐相同。

新竹都城隍廟

(圖5)三川殿前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6)三川殿前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7)三川殿前檐龍柱特寫。

三川殿前檐左右柱體均有貫穿的穿鑿孔,柱下則刻有蝦(左)與蟹(右),柱前亦出現人物造像。所以此對龍柱是泉州惠安蔣氏石匠的作品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新竹都城隍廟

(圖8)三川殿前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9)三川殿前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10)三川殿前檐龍柱特寫。

三川殿後檐左柱刻有「發起人陳貴統、范良枝、陳石祥、陳石旺、胡有進、陳志海、陳萬發、陳金和、陳木增、陳添福、陳增福、陳增財、陳祥雲、陳清泉、陳石富、陳坤秀、劉陳康、張阿炎、郭皆得、林水金」,右柱則是「許閐毛、陳盛維、陳士興、胡連金、張信堂、鄭阿傳、徐陳阿山、陳東魁、陳蓮江、陳貴梅、陳東松、陳加至、李阿統、李阿石、李阿水、范雲輝、彭大順、徐宏春、胡濟清、溫阿發」。右柱柱內亦刻有「台北辛阿救雕」等字跡。所以是辛阿救的作品,並由40人所共同捐贈的。

新竹都城隍廟

(圖11)三川殿後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12)三川殿後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13)三川殿後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14)三川殿後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15)三川殿後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17)三川殿後檐龍柱特寫。

新竹都城隍廟

(圖16)三川殿後檐龍柱刻有辛阿救的落款。

柱體附屬造像以武匠像為主,柱前亦刻有人物造像,但此非潮州派慣有手法,應受對場影響所做調整。此外左柱有狗,右柱有猴的造像出現,但只是陪襯性質。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