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香

前人關於墨的文獻,多數是在製墨名家與墨品外觀上著墨,而較少有製墨工法的介紹。這樣的現象當然與文獻的作者,文人的喜好和專長有關。

總結這些文獻大致可分成「墨說」、「墨紀」、「墨考」和「墨圖」等四大類。

清乾隆雙龍硯御墨

「墨說」即是談論製墨的方法,專論製墨過程的點點滴滴,以宋晁氏的《墨經》、明沈繼孫的《墨法集要》和清謝崧岱的《南學製墨劄記》等最為詳實。

「墨紀」則是介紹歷代製墨名家事蹟、墨名典故出處或是記錄所製墨品價格等,例如元陸友的《墨史》、明麻三衡的《墨志》和清曹素功的《曹氏墨林》與汪近聖《鑒古齋墨品》等。

清 乾隆 松花石紫石長方硯

「墨考」是對自藏墨品或製墨原料及工法做出優劣評論,例如清謝崧岱的《論墨絕句詩》。

「墨圖」是依照不同的主題,邀請著名書畫家及雕刻高手製作,將百種墨模圖樣彙整刊行,例如明代兩位製墨大家程君房的《程氏墨苑》和方于魯《方氏墨譜》。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文人的優勢在於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談論製墨就顯得有點氣弱也難以施展,而出書也是一個龐大的開銷,若是本錢不夠雄厚,也難以成就。

就算是明朝製墨大家也是出版墨品圖樣,而非談論自家的製墨墨方法,與其說他們是附庸雅俗,倒不如說他們是在出版商品圖錄,將歷代或他們曾經製作的精美墨品透過印刷讓更多人了解,甚至按圖訂製。

清乾隆乾德御墨

在書畫名家的加持下,不斷的將各種歷史典故或奇聞軼事以圖像及少許的文字呈現出來,讓製墨產業有了不同的發展和可能,也增加了貴族士紳們持續收藏的動力,對稀有精品更是趨之若騖,爭相搶購。

清 澄泥硯

這樣的演變,似乎讓墨質的好壞變得比較無關要緊,其實純植物性油煙製成的墨品價格,本來就高居不下,而藉由墨模將精美雕刻且具有教化功能的紋飾轉附在墨面上,好提高墨品的價格,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在商言商,有資金才能精益求精,而我們也才有絕佳的墨品可用。

問題是書畫家願意拿紋飾豐富的墨品來用嗎?還是挑選素面較多的實用墨來用?畢竟收藏用途不等於實用好用,同樣的書法用墨也不盡然適用於繪畫上,用桐油黑自行調膠來畫水墨又有何不可,所以當我們拿墨作畫時,有些問題可能還是要深入了解後才能做出比較合理的使用方向,也才不會一時錯怪。

明代永樂國寶墨

雖然看似簡單無趣,但一條墨的學問往往出乎意料,對材料的挑剔與講究也才能延續自己作品的生命與價值。

《墨色的真相》電子書發行中,按下下方圖片即可購買或試讀。

墨色的真相

 優質藝術好書推薦:

【如何寫行書:破解行書筆法與筆順】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侯吉諒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結構分析(二)筆墨紙硯帖】侯吉諒著  聯經出版社出版

【如何寫楷書:破解「九成宮」】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絕色:故宮法書精粹導讀:晉唐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延伸閱讀:

【紙寮窩造紙工坊】台灣傳統竹紙製作體驗

【硯墨志】異雲書屋

【當代山水的可能性】從梁震明的作品談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梁家婦女 的頭像
    梁家婦女

    跟著藝術家來放風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