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書畫的用途外,前人製墨還有一項主要的目的,便是做為觀賞墨。而就前人製墨的歷史來說,在唐宋時期,仍然是偏重於製作內容的要求,而到了明清時期,卻轉變成重視外觀形式的方向。這是因為當時的墨工,不僅生產一般的實用墨,也大量製造所謂的「觀賞墨」。而這種用途的墨品,因為受到生產者在所賦予的功能上,是偏重於觀賞性而非實用性。也就造成觀賞墨,在外觀上,琳瑯滿目,而有圓形、碑型、圭型、獸型或六角形等等的樣式。同樣的,尺寸的規格,也不以方便研磨為考量。而圖案的內容,則有天文地理、歷史典故、奇聞異事或山水花鳥等等的題材。不過,這種強調外觀的發展,也會造成觀賞墨的實質內容,參差不齊,好的可能是用頂煙製作,差的可能是如同鍋底黑一般。

墨條斷面

(圖說)1與2為實用墨,3為觀賞墨,以1者斷面最為平整細滑,2者則是不規則斷裂,顯示其碳膠緊密程度極高,故難以敲斷。3者則是完全無反光,且可見碳粒分布其中的情況。

在古代,同樣被作成墨般型制的顏料,以硃砂墨最為常見慣用。另外,還有所謂的五色墨。而這些顏料原本是繪畫用途,卻同樣被作成墨錠狀,以供書寫時使用,顯現前人對書與畫的材質界定上,依然有所區別。也因此,材質的外觀,多少還是會依照生產者所賦予的功能,而有明顯的差異。至於,材質的內容,則與生產者的道德感有關。

中國製墨史中,宋明兩代可謂是兩大高峰,而興起的因素,與兩代的文風鼎盛,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若從兩代文人所著有關製墨的典籍來說,可略知兩代的墨工,在製墨的追求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例如就宋代而言,我們可看出較為重要的三點方向:

一是雖然此時是以製作松煙墨為主,但相較於唐朝來說,在取碳設備的改良上,可謂是一項突破性的改革。

墨條

二是對於油料與煙品的關係,尚在摸索的階段。雖然宋代的墨工,是以松煙製墨為主,但仍有少數墨工,採用油煙製墨。而我們也知道,以油製墨,可選擇的油料種類,也是極為的廣泛,如桐油、菜種油、芝麻油和蘇合油等,但在宋代,墨工對這些油料的使用,尚未形成以桐油為尊的共識。所以,可見當時的墨工,對油料與煙品的關係,仍然停留在摸索的階段。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三是對用膠的方法,越來越有經驗。這是因為筆者據元陸友《墨史》的記載,發現他對宋代墨工的介紹,往往是偏重於對膠法的提示,也就是說他對於膠法的提及次數,遠高於對其它製作方面的陳述。所以,可見宋代墨品的優良,除了是透過設備的改良外,也與他們對用膠的掌握,有所關聯。

硃砂墨

至於,明代的發展,則是朝向將墨品藝術化的趨勢,也就是更強調外觀的美化。而這樣的追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可從當時的製墨名家,所著的書籍中,發現大部分的書籍,都附有如藝術品般精美的墨樣。這也難怪謝崧岱在著《論墨絕句詩》一書的序文中,會說:「自宋以來,晁氏則有《墨法》,始辨光色。冀公則有《墨法》,迺論製配。沿至於明,程君房有《墨苑》十二卷,方于魯有《墨譜》六卷,大率角勝於形製之間,而於墨法,實未有聞。」可見明代的製墨風氣,是重視外在的美觀。所以,總結來說,宋代的製墨發展,是以製作的內容為主,而明代則是以外觀的形式為主。

刻工細膩的墨條

明代的墨工,除了透過不惜成本的製作佳墨外,也因為對墨品的圖案和墨名的典故,極度的講究,而讓他們與文人的接觸,更為頻繁,也就成功的打進了文人的市場中(這也與他們的出身有關,因為當時的墨工,也有本屬於文人身分的,但卻棄官,轉行製墨,如程大約和曹素功等二人皆是)。而他們與文人之間關係,也可從他們所著的書籍中得知。

例如就《程氏墨苑》一書的內容來說,我們可以發現,由於程大約同時也是文人的身分,除了自行寫注外,在此書中,願意為其寫序題跋或作贊抄注的文人,多達百人以上。可想見他與文人互動往來,是十分的頻繁。另外,觀賞墨的出現,也讓明代的墨工,如程大約與方于魯二人,吸收到可觀的利潤,並投資龐大的資金,來印製有如商品目錄的書籍。而這類的書籍,在宋代亦是未有所聞的。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當然這樣的發展,也讓墨的角色,在古人的心中,逐漸的改變。從原本只是書寫的材質,轉變成貴族和文人之間,閒暇時,附庸雅俗的藝品珍玩,且價格之高,也非一般的市井小民,可以購買的。

如果依清汪近聖《鑒古齋墨品》的價格來說,如「御製花卉詩」的定價,是全部200兩,又「御筆題畫詩」和「洋菊詩」,是每部80兩;而只有名稱的,如「大國香」、「紫露」、「墨精」和「桐圭」等,價位最低,且全部都是以斤為單位來販售。當然從這樣的價格表,我們也不難看出一件事實,就是墨品的價格,明顯的是觀賞墨高於實用墨。

墨條

但又為何觀賞墨的價格,會居高不下,亦與墨大難平,料純質精有關,且又因將墨團定型的墨模,多數是由六片木板所組成,而刻模的工作,同樣是屬於專業的技能。就筆者曾於友人家中,親眼見到古人所刻的墨模來說,是可用嘆為觀止四個字,來形容當時的感受。所以,更加了解這項的技能,絕非一般工匠,可以為之。

墨模

墨模上的圖案或文字,由於是以刀代筆,將所需要的圖案,左右相反的方式加以刻上,或為陰紋,或為陽紋,但難度極高,因為是在木塊上,直接下刀,而且紋飾越是複雜,代表線條越多,線距越密,所需花費的時間和人力,也就相對的提高。也因此,師傅的技術越好,刻工越是精美,代表這項的花費,必將倍增許多。當然也就造成觀賞墨的墨價,會高於實用墨的原因。

廣告1.jpg

這種將墨品轉變成觀賞用途的發展,也有其相對的優缺點。優點是讓墨的改良,朝向藝術化的方向,而得以延續精進,但也無形的造成,文人對墨品的評斷,過於重視外觀的形式,而非實質的內容。同樣的,也就影響後代的我們,對墨品的要求,似乎是有些模稜兩可,也對用墨的意義,產生了似懂非懂的認知。

墨在古代,也兼具醫療的功能。又為何墨具有醫療的功效,這是因為前人在製墨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原本用來治病的藥材。也因此,在古代,墨是可以治病的。而這種用途的墨,也有其專屬的名詞,即是「藥墨」。

藥用墨

據《本草綱目》的記載,用於治病的墨,非松煙不可,其曰:「墨,松之烟也,世有以粟草灰偽為者,不可用,須用松烟墨,方可入藥,年遠烟細者為佳,粗者不可用。…主治止血,生肌膚,合金瘡;治產後,血暈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揭篩溫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點摩瞳子上。」

舊昔的文人,除了將墨用於書寫作畫外,亦有喝墨的事蹟可尋。在明項元汴的《墨錄》〈松煙〉篇中,曾說:「仇池筆記:『真松煤,遠烟自有龍麝氣,世之嗜者,如滕達、蘇浩然、呂行甫,暇日晴暖,研墨水數合,弄筆之餘,乃啜飲之。』」可知某些文人,是有喝墨的癖好,也象徵墨在文人的心中,絕非只是材質而已。

此外,墨還有一項用途,便是印製書籍。而這樣的用途,也是否影響墨的改良方向,不甚明瞭,但可確信的,印字用墨的觀念,是從寫字的模式加以轉化的。所以,在使用的目的上,應該還是與書寫的功能相近。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墨色的真相》電子書發行中,按下下方圖片即可購買或試讀。

墨色的真相

 優質藝術好書推薦:

【如何寫行書:破解行書筆法與筆順】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侯吉諒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結構分析(二)筆墨紙硯帖】侯吉諒著  聯經出版社出版

【如何寫楷書:破解「九成宮」】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絕色:故宮法書精粹導讀:晉唐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延伸閱讀:

墨條的成分與製作方法

繪畫用膠的選擇-各種水性繪畫用膠質黏性的介紹

紫光為上 膠量多寡對墨色表現的影響

用墨常識-墨與黑的材質特性在碳粒特質的介紹

書畫用墨的發明與改良

墨汁的成分與製作方法

自製墨-以石榴墨為例

梁震明水墨創作介紹-值得推薦的台灣當代水墨藝術家

梁震明創作與展覽歷程年表

 

arrow
arrow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