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傳統文房四寶製墨的觀念中,認為藥物的添加,不宜過多,否則會有損傷墨色的問題發生。而且經過學者的檢驗證明,多數固態墨所含碳元素的比重,是佔成品的99.5%。[1]所以,藥物所能影響的層面,應該非常的有限。也因此,筆者在試用許多的固態墨後,依然感受不到藥物對我們使用的成效,所產生的影響。
前人將墨製成固體的長條狀,是為了確保墨中所含膠性的穩定度,而液態墨為求使用的便捷,加水製成,但因為這樣的考量,必須添加防腐劑,以求膠質不受水中細菌的影響而發臭,可是防腐劑對我們作品保存上,卻可能會造成問題。因為依照學者對液態墨所作的PH值檢定報告看來,幾乎所有檢驗的墨品,皆含有酸性的反應[2]。而如果酸性過強,就會導致紙張的植物纖維,較易脆化,而讓作品的保存年限縮短。至於,用液態墨所寫的字跡,也大多會從字跡的外輪廓上,也就是墨跡與紙白的交接處,開始脆化。這是因防腐劑的分子,比碳粒更細的緣故。所以,多數會殘留於墨塊的周圍。當時間越久,也就會從該處,開始脆化。不過這種的脆化速度,至少必須等到數年以上的時間,或是在作品重新裝裱時,才會被我們有所察覺。
又乾燥防止劑的使用,雖然主要的添加目的,是為了放慢膠質的凝結速度,好讓液態墨不至於過快乾掉,但也會使得紙上的墨跡,所含的膠質不夠牢靠,容易遇水而再次暈開。所以,畫完的作品,必須等上七天的時間,才能裝裱小托。
在現代的製墨原料中,除了碳煙外,還有一種原料,也被墨工加以利用。而這種原料,即是染料,就筆者試用染料的經驗來說,若加膠使用,則乾後遇水,是非常容易再次擴散,且沾色用的羊毫筆,幾乎很難用清水洗淨。此外,沾到顏料的手指,也必須經過數天的清洗,才會完全消除。可見染料的顆粒細度,絕對比油煙墨更細。因此,才會難以被膠質所固定住(這些染料的來源,是筆者委託李錫岳先生,至西藏購得的,且分四色,為橙黃色、鉻黃色、天藍和藍紫等。而這四種顏料,皆是生產於印度)。
當然其原本的用途,是用在染布中,不過因為染料的顆粒,又比一般碳粒更為細微。所以,也被現代墨工所選用。雖然染料的色料顆粒極細,但也因為過細,反到不易被天然的膠料所固定,而容易遇水後,又會再次的暈開且其色料的顆粒又過度集中於極細的部分,也導致其色調的變化,又較黑色顏料更為平板。也因此,並不適合用於水墨畫中。
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方法,來判斷所用的液態墨,是否含有染料的成分。只要用純白的羊毫筆,沾墨後,再用水把它洗淨。而如果筆毛無法恢復其原本的白色,則代表此墨含染料的成分。而這種方法的原理,這就是因染料的滲透力強於碳粒的緣故。所以,不易被我們洗掉,而殘留下來。
又有另一種方法,是可從紙背觀察。在謝崧岱的《論墨絕句詩》中,曾經提到:「余因佳桐難得,以紅與黑合成紫,因研朱砂於燈煙內,以為必紫,寫視竟無,又入洋紅(即一品紅),仍然無紫。翻視紙背,畫皆紅鑲若雙鉤,然不露於面,乃露於背,真堪捧腹。後閱鄭說,乃知色本遞加黑中,不能有紫之理(或謂墨入他色,紙背必露雙鉤,不僅紅也)。」而鄭氏在《鏡鏡詅癡》的說法,是認為:「凡色萬有不齊,皆可以五色,該之為次,其等白為最淡,深則黃,深則紅,深則青,最深至黑而止,是無論何色,皆為黑掩。桐煙紫出天然,萬難偽造,黑中不能容有他色,並不能顯他色也。」又為何朱紅會露於紙背,正是因硃砂的顆粒,較墨為重。所以,自然會沉澱於紙背。
[1] 這是根據莊興業先生的化驗結果得知。不過雖然凝固定型的墨,所含碳元素高達99.5﹪,但這其中包含膠質的碳元素,也有40﹪左右。而由於顯現墨色的色料,是由碳料的碳色所呈現,而非膠料的碳元素,故固態墨中的碳料比,仍應只佔60﹪左右(莊興業,〈臺灣地區書畫用墨的傳統製法與成份檢測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2001),86、95頁。)
[2] 多數液態墨所含成分的佔有比例,約為水份佔73.80~92.17﹪,總固物體佔7.83~26.20﹪。而總固物體中,灰份佔0.12~9.99﹪,氮佔0.01~1.06﹪(唐凌閣,〈中國墨之研究〉,《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84),頁508。)所以,雖水分的佔有比最高,但其它成分的平均佔有比也接近10﹪,碳粒和膠質的平均佔有比,僅只佔0.5﹪。也因此,就固態墨和液態墨來說,除了所含碳粒和膠質外,其它添加物的比例,液態墨是佔9.5﹪左右,而固態墨僅佔0.5﹪,可知,液態墨的添加物含量,是固態墨的九倍多。
《墨色的真相》電子書發行中,按下下方圖片即可購買或試讀。
優質藝術好書推薦:
【侯吉諒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結構分析(二)筆墨紙硯帖】侯吉諒著 聯經出版社出版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