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煙墨」是中國最早生產的水墨墨品,從漢代逐漸開發改良,而興盛於宋朝時期,後來因油煙墨興起,才逐漸消退。歷代文獻中又以晁氏《墨經》記載了最為詳實的松煙墨製作工序,而它是正是用松材為原料,經由燃燒,收集似煙的碳粒,當作這種墨的主要成分,在日本則稱青墨。
製墨作黑的碳料種類繁多,但製墨用的植物性煙,則以松煙為主,且原料來源可分「松材」和「松脂」兩種。前人所謂的「松枝」,是指將巨大松心截成枝條狀的木材,而非指松樹的樹枝。
原料產地
對松煙原料的選擇解析,晁氏的〈松〉篇有相關記載。首先他依照朝代的先後順序,將產松的地點及山名逐一的條列。由於前人燒製松煙的地點,大多是就地取材,以減少成本的開銷。所以他所列舉的山名,應該就是松煙的生產地點。此外生產松煙的地點直到了宋代年間,才突然擴增到許多地區,也象徵當時的社會大眾,對松煙或松煙墨的須求,急速的激增。
(表1)各朝產松的地點表
朝代 |
地名 |
山名 |
漢代 |
扶風、隃糜 |
終南山 |
晉代 |
九江 |
廬山 |
唐代 |
易州 |
|
潞州 |
|
|
後唐 |
宣州 |
黃山 |
歙州 |
黟山、羅山 |
|
宋代 |
兗州 |
泰山、徂徠山、島山、嶧山 |
沂州 |
龜山、蒙山 |
|
密州 |
九仙山 |
|
登州 |
牢山 |
|
鎮府、五臺、刑州、潞州 |
太行山 |
|
遼州 |
遼陽山 |
|
汝州 |
竈君山 |
|
隨州 |
桐柏山 |
|
衛州 |
共山 |
|
衢州 |
柯山 |
|
池州 |
九華山 |
|
宣州 |
黃山 |
|
歙州 |
黟山、羅山 |
而後,他再將宋代各地產松的地點,區分為東山、西山和其它等三個地區,而這三區的松樹,因生長環境及氣候條件的不同,造成所取得的煙品,亦有優劣差異。
又他亦將西山和其它地區的產松地點,略依山名,分成五種優劣的等級。當然,對於這樣的評比依據,晁氏也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例如他是認為,由於東山地區的松樹,遭到過度的砍乏,導致所剩存的松樹,生長時間只有十餘年,而影響所得的煙品過重,是難以成為製作松煙墨的良料。
(表2)各地產松的優劣表
歸類 |
地名 |
山名 |
等級 |
東山地區 |
兗州 |
泰山、徂徠山、島山、嶧山 |
|
沂州 |
龜山、蒙山 |
|
|
密州 |
九仙山 |
|
|
登州 |
牢山 |
|
|
西山地區 |
鎮府、五臺、刑州、潞州 |
太行山 |
上上 |
其它地區 |
遼州 |
遼陽山 |
甲乙 |
汝州 |
竈君山 |
甲乙 |
|
隨州 |
桐柏山 |
甲乙 |
|
衛州 |
共山 |
品下 |
|
衢州 |
柯山 |
品下 |
|
池州 |
九華山 |
品中 |
|
宣州 |
黃山 |
上上 |
|
歙州 |
黟山、羅山 |
上上 |
此外,文中他也提到如何透過松樹的生長概況及所流出的松脂,來預判與取得煙品的好壞之方法,而晁氏評斷松樹的觀點,除「透脂松」是以生長的情況為依據外,其餘的,皆是以松樹所流出的松脂,其黏稠度和透光度,做為斟酌的標準,且可細分成九級。
(表3)松性與等級的關係表
松名 |
評斷標準 |
等級 |
透脂松 |
松根生茯苓、穿山石而出者 |
上上 |
脂松 |
根幹肥大、脂出若珠者 |
上中 |
揭明松 |
可揭而起,視之而明者 |
上下 |
紫松 |
明不足而紫者 |
中上 |
籖松 |
礦而挺直者 |
中中 |
黃明松 |
明不足而黃者 |
中下 |
糖松 |
無膏油而漫若糖苴然者 |
下上 |
杏松 |
無膏油者而類杏者 |
下中 |
脂片松 |
其出瀝青之餘者 |
下下 |
墨與黑色顏料一樣,皆是必須透過取碳的步驟,才能變成製作所需的色料。
若是依照前人於文獻中所描述松煙的取得方法來說,在燒煙前,須先造窯,且還必須將松材,稍作處理。首善為流去松脂,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說:「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煖傾流而出也。」這就是利用熱能所產生的對流作用,讓松脂自然流出,然後再伐木,並截成小枝,以利燃燒。
松枝亦須截成枝條狀,《天工開物》說:「凡燒松煙,伐松斬成尺寸。」而燃燒時,則必須留意松枝的數量,不可一次燃燒過多,僅能用三、兩枝,否則會牽連所得碳粒的品質,《墨譜》說:「每以松三、兩枝、細細發火。」而在連續燃燒七至十日後,等到窯內的溫度降低,再用扇子,輕輕的刮煙。而如果是立窯法,則刮取的煙品,以最高處的最佳,而若是臥窯法,則離火最遠的最佳。又掃下的煙煤,也必須放入細絹內加以「篩淨」,再將篩淨的煙煤,放妥備用。此外,偶爾也必須清除窯中的雜質,例如蟲鼠的糞便等,以確保所得煙煤的潔淨。
燒煙設備
前人燒製松煙的方法,就原理上來說,與鍋底黑相近,因為兩者所選擇的物質,如松枝、茅草或稻梗等,皆是屬於固態性植物的枝葉,且都具有極易燃燒的特性。不過,只是燒茅草所冒出的黑煙,是刮自鍋底,而松煙是在窯壁上。雖然兩者的取碳原理是相通的,但明顯可見前人捨棄較為簡單的方法,而用更為複雜的設備來製造松煙,當與兩者的用途及用量不同,有其極為密切的關係。
松煙窯室的型制,在唐代是用「立窯」,宋代則用橫式「臥窯」。而此說法,是依據晁氏的描述得來,他說:「古用立窑,高丈餘,其竈寬腹小口,不出突於竈面,覆之五斗甕,又益以五甕,大小為差。穴底相乘,亦視大小為差。每層泥塗惟密。…今用臥窑,疊石累礦,取岡嶺高下、形勢向背,而或長百尺,深五尺,脊高三尺,口大一尺,小項八尺,大項四十尺,胡口二尺,身五十尺。」
又宋李孝美的《墨譜》中,也提到臥窯的架設方法,其言:「右造窑用版,各長久尺,闊尺餘。每兩版對倚相次,全用泥封合窑,稍一角為突(蓋以高下角突窑病,大小約兩寸徑合,如燃火有礙,即出煙不快,即開突斟酌,條冶事後,復閉之),窑心地面上,有出氣眼(直通突外,以備出氣),其窑至十二步,陡低一邊,留取煤小門。一邊用石版對倚為巷,至六步為火巷,又漸小一步為拍巷,又五步節次低小為小巷,又半步為燕口(只開二寸,高五寸),火堂下安臺,臺下鑿兩小池(一池以備堆灰,一池以浸水掃箒,以備掃灰)。」
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所提及,其言:「鞠篾為圓屋,如舟之雨蓬式,接連十餘丈,內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數節,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
若是依照三人所描述的臥窯,就煙道的長度來說,是以晁氏和宋氏的描述,距離最遠;就搭設的材料來說,晁氏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李氏和宋氏,則是以木板或磚塊,自行搭建。又晁氏所描述的內容來看,其臥窯的架設方法,可能是屬於山區型,而李氏和宋氏,則應為平地型。所以可見前人造窯是依地理的條件,而有所取捨的。
又為何宋代的墨工,願意增加成本的支出,而採用佔地面積更大,架設更為複雜的臥窯,除了是期望求得更佳的煙品外,當然也是希望累積更多的碳料,生產更多的墨品,來獲得更多的利潤。同樣的,也因有這樣的利潤,才能符合所需成本的開銷。
燒煙方法
就以燃燒松煙的設備來看,為何臥窯的設備會比立窯,更有保障。這是因為臥窯的窯身較長,可收集到更遠更細的碳粒,也就能將取得的細煙作更為精準的等級分類。
就處理松枝的方法來說,為何必須先將松脂流出,正是為了防範不必要的殘渣出現。宋應星說:「凡松香有一毛未淨盡,其煙造墨,終有滓結不解之病。」但在我們研磨松煙墨的經驗中,卻經常被松脂的凝結物所困擾(俗稱砂丁),可見仍不易根除。
而削去簽刺的目的,也是因為簽刺容易燒成灰燼,會導致收集到的黑煙,無法純淨。李孝美說:『採古松之肥闊者,截作小枝,削去簽刺,懼其先成白灰,隨煙而入,則煤不醇美。』
又燃燒時,也僅能用三、五枝加以燃燒。而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煙品的滑落。正如《墨經》所說:「每以松三枝或五枝徐爨之,五枝以上,烟暴煤麄;以下則烟緩煤細,枝數益少益良。」因此,每次燒煙,僅能以三、五松枝,細火慢燒,如果枝多,便會煙大碳粗。
煙品等級
在松煙品質方面,是按照附著位置的不同,分成三種等級,前人以「前煙」、「中煙」和「末煙」,或「身煙」、「項煙」和「頂煙」等名詞加以界定。
晁氏曾言:「候窯冷採煤,以項煤為二器,以頭煤為一器。頭煤如珠如纓絡,身煤成塊成片。頭煤深者曰遠火,外者曰近火,煤不堪用。」所取得的碳粒,當以「頭煤」品質最好最細,而「項煤」最差最粗。
又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所言:「凡燒松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靠尾一二節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中節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者,只刮取為煙子貨,賣刷印書文家,仍取研細用之,其餘則供漆工、堊工之塗元者。」
可知宋氏的觀點,亦是以離火的遠近,作為煙質的區分標準。而碳料之用途,他認為,尾端者為「清煙」,作佳墨用;中節者為「混煙」,仍可做墨料用;近頭者為「煙子貨」,類同於鍋底黑,只能印書用;其餘者(亦為塗元者),僅能當作油漆工或塗色工的塗料。
《墨色的真相》電子書發行中,按下下方圖片即可購買或試讀。
優質藝術好書推薦:
【侯吉諒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結構分析(二)筆墨紙硯帖】侯吉諒著 聯經出版社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