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松煙墨」是中國最早生產的水墨墨品,從漢代逐漸開發改良,而興盛於宋朝時期,後來因油煙墨興起,才逐漸消退。歷代文獻中又以晁氏《墨經》記載了最為詳實的松煙墨製作工序,而它是正是用松材為原料,經由燃燒,收集似煙的碳粒,當作這種墨的主要成分,在日本則稱青墨。

異雲書屋  硯墨志

製墨作黑的碳料種類繁多,但製墨用的植物性煙,則以松煙為主,且原料來源可分「松材」和「松脂」兩種。前人所謂的「松枝」,是指將巨大松心截成枝條狀的木材,而非指松樹的樹枝。

原料產地

對松煙原料的選擇解析,晁氏的〈松〉篇有相關記載。首先他依照朝代的先後順序,將產松的地點及山名逐一的條列。由於前人燒製松煙的地點,大多是就地取材,以減少成本的開銷。所以他所列舉的山名,應該就是松煙的生產地點。此外生產松煙的地點直到了宋代年間,才突然擴增到許多地區,也象徵當時的社會大眾,對松煙或松煙墨的須求,急速的激增。

(表1)各朝產松的地點表

朝代

地名

山名

漢代

扶風、隃糜

終南山

晉代

九江

廬山

唐代

易州

 

潞州

 

後唐

宣州

黃山

歙州

黟山、羅山

宋代

兗州

泰山、徂徠山、島山、嶧山

沂州

龜山、蒙山

密州

九仙山

登州

牢山

鎮府、五臺、刑州、潞州

太行山

遼州

遼陽山

汝州

竈君山

隨州

桐柏山

衛州

共山

衢州

柯山

池州

九華山

宣州

黃山

歙州

黟山、羅山

 

而後,他再將宋代各地產松的地點,區分為東山、西山和其它等三個地區,而這三區的松樹,因生長環境及氣候條件的不同,造成所取得的煙品,亦有優劣差異。

又他亦將西山和其它地區的產松地點,略依山名,分成五種優劣的等級。當然,對於這樣的評比依據,晁氏也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例如他是認為,由於東山地區的松樹,遭到過度的砍乏,導致所剩存的松樹,生長時間只有十餘年,而影響所得的煙品過重,是難以成為製作松煙墨的良料。

(表2)各地產松的優劣表

歸類

地名

山名

等級

東山地區

兗州

泰山、徂徠山、島山、嶧山

 

沂州

龜山、蒙山

 

密州

九仙山

 

登州

牢山

 

西山地區

鎮府、五臺、刑州、潞州

太行山

上上

其它地區

遼州

遼陽山

甲乙

汝州

竈君山

甲乙

隨州

桐柏山

甲乙

衛州

共山

品下

衢州

柯山

品下

池州

九華山

品中

宣州

黃山

上上

歙州

黟山、羅山

上上

 

此外,文中他也提到如何透過松樹的生長概況及所流出的松脂,來預判與取得煙品的好壞之方法,而晁氏評斷松樹的觀點,除「透脂松」是以生長的情況為依據外,其餘的,皆是以松樹所流出的松脂,其黏稠度和透光度,做為斟酌的標準,且可細分成九級。

(表3)松性與等級的關係表

松名

評斷標準

等級

透脂松

松根生茯苓、穿山石而出者

上上

脂松

根幹肥大、脂出若珠者

上中

揭明松

可揭而起,視之而明者

上下

紫松

明不足而紫者

中上

籖松

礦而挺直者

中中

黃明松

明不足而黃者

中下

糖松

無膏油而漫若糖苴然者

下上

杏松

無膏油者而類杏者

下中

脂片松

其出瀝青之餘者

下下

 

墨與黑色顏料一樣,皆是必須透過取碳的步驟,才能變成製作所需的色料。

若是依照前人於文獻中所描述松煙的取得方法來說,在燒煙前,須先造窯,且還必須將松材,稍作處理。首善為流去松脂,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說:「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煖傾流而出也。」這就是利用熱能所產生的對流作用,讓松脂自然流出,然後再伐木,並截成小枝,以利燃燒。

松樹

松枝亦須截成枝條狀,《天工開物》說:「凡燒松煙,伐松斬成尺寸。」而燃燒時,則必須留意松枝的數量,不可一次燃燒過多,僅能用三、兩枝,否則會牽連所得碳粒的品質,《墨譜》說:「每以松三、兩枝、細細發火。」而在連續燃燒七至十日後,等到窯內的溫度降低,再用扇子,輕輕的刮煙。而如果是立窯法,則刮取的煙品,以最高處的最佳,而若是臥窯法,則離火最遠的最佳。又掃下的煙煤,也必須放入細絹內加以「篩淨」,再將篩淨的煙煤,放妥備用。此外,偶爾也必須清除窯中的雜質,例如蟲鼠的糞便等,以確保所得煙煤的潔淨。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燒煙設備

前人燒製松煙的方法,就原理上來說,與鍋底黑相近,因為兩者所選擇的物質,如松枝、茅草或稻梗等,皆是屬於固態性植物的枝葉,且都具有極易燃燒的特性。不過,只是燒茅草所冒出的黑煙,是刮自鍋底,而松煙是在窯壁上。雖然兩者的取碳原理是相通的,但明顯可見前人捨棄較為簡單的方法,而用更為複雜的設備來製造松煙,當與兩者的用途及用量不同,有其極為密切的關係。

異雲書屋  硯墨志

松煙窯室的型制,在唐代是用「立窯」,宋代則用橫式「臥窯」。而此說法,是依據晁氏的描述得來,他說:「古用立窑,高丈餘,其竈寬腹小口,不出突於竈面,覆之五斗甕,又益以五甕,大小為差。穴底相乘,亦視大小為差。每層泥塗惟密。…今用臥窑,疊石累礦,取岡嶺高下、形勢向背,而或長百尺,深五尺,脊高三尺,口大一尺,小項八尺,大項四十尺,胡口二尺,身五十尺。」

松樹

又宋李孝美的《墨譜》中,也提到臥窯的架設方法,其言:「右造窑用版,各長久尺,闊尺餘。每兩版對倚相次,全用泥封合窑,稍一角為突(蓋以高下角突窑病,大小約兩寸徑合,如燃火有礙,即出煙不快,即開突斟酌,條冶事後,復閉之),窑心地面上,有出氣眼(直通突外,以備出氣),其窑至十二步,陡低一邊,留取煤小門。一邊用石版對倚為巷,至六步為火巷,又漸小一步為拍巷,又五步節次低小為小巷,又半步為燕口(只開二寸,高五寸),火堂下安臺,臺下鑿兩小池(一池以備堆灰,一池以浸水掃箒,以備掃灰)。」

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所提及,其言:「鞠篾為圓屋,如舟之雨蓬式,接連十餘丈,內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數節,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

梁震明部落格

若是依照三人所描述的臥窯,就煙道的長度來說,是以晁氏和宋氏的描述,距離最遠;就搭設的材料來說,晁氏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李氏和宋氏,則是以木板或磚塊,自行搭建。又晁氏所描述的內容來看,其臥窯的架設方法,可能是屬於山區型,而李氏和宋氏,則應為平地型。所以可見前人造窯是依地理的條件,而有所取捨的。

又為何宋代的墨工,願意增加成本的支出,而採用佔地面積更大,架設更為複雜的臥窯,除了是期望求得更佳的煙品外,當然也是希望累積更多的碳料,生產更多的墨品,來獲得更多的利潤。同樣的,也因有這樣的利潤,才能符合所需成本的開銷。

燒煙方法

就以燃燒松煙的設備來看,為何臥窯的設備會比立窯,更有保障。這是因為臥窯的窯身較長,可收集到更遠更細的碳粒,也就能將取得的細煙作更為精準的等級分類。

就處理松枝的方法來說,為何必須先將松脂流出,正是為了防範不必要的殘渣出現。宋應星說:「凡松香有一毛未淨盡,其煙造墨,終有滓結不解之病。」但在我們研磨松煙墨的經驗中,卻經常被松脂的凝結物所困擾(俗稱砂丁),可見仍不易根除。

松樹

而削去簽刺的目的,也是因為簽刺容易燒成灰燼,會導致收集到的黑煙,無法純淨。李孝美說:『採古松之肥闊者,截作小枝,削去簽刺,懼其先成白灰,隨煙而入,則煤不醇美。』

又燃燒時,也僅能用三、五枝加以燃燒。而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煙品的滑落。正如《墨經》所說:「每以松三枝或五枝徐爨之,五枝以上,烟暴煤麄;以下則烟緩煤細,枝數益少益良。」因此,每次燒煙,僅能以三、五松枝,細火慢燒,如果枝多,便會煙大碳粗。

煙品等級

在松煙品質方面,是按照附著位置的不同,分成三種等級,前人以「前煙」、「中煙」和「末煙」,或「身煙」、「項煙」和「頂煙」等名詞加以界定。

晁氏曾言:「候窯冷採煤,以項煤為二器,以頭煤為一器。頭煤如珠如纓絡,身煤成塊成片。頭煤深者曰遠火,外者曰近火,煤不堪用。」所取得的碳粒,當以「頭煤」品質最好最細,而「項煤」最差最粗。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liang_chenming_art)分享的貼文 張貼

又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所言:「凡燒松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靠尾一二節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中節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者,只刮取為煙子貨,賣刷印書文家,仍取研細用之,其餘則供漆工、堊工之塗元者。」

可知宋氏的觀點,亦是以離火的遠近,作為煙質的區分標準。而碳料之用途,他認為,尾端者為「清煙」,作佳墨用;中節者為「混煙」,仍可做墨料用;近頭者為「煙子貨」,類同於鍋底黑,只能印書用;其餘者(亦為塗元者),僅能當作油漆工或塗色工的塗料。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墨色的真相》電子書發行中,按下下方圖片即可購買或試讀。

墨色的真相

 優質藝術好書推薦:

【如何寫行書:破解行書筆法與筆順】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侯吉諒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結構分析(二)筆墨紙硯帖】侯吉諒著  聯經出版社出版

【如何寫楷書:破解「九成宮」】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絕色:故宮法書精粹導讀:晉唐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延伸閱讀:

【台灣水墨畫家】梁震明簡歷

【古梅園紅花墨】植物性油煙墨的墨色特色

【文房四寶】手工墨的製作原料種類介紹

【油煙墨的製作目的】墨與黑的材質特性在製作方向的介紹

宋晁氏《墨經》原文【松煙墨】製作方法

【墨條的成分與製作方法】

arrow
arrow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