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天后宮

(圖1)旗山天后宮正殿情景。

旗山天后宮位於高雄市旗山老街旁,鄰近旗山溪(又稱楠梓仙溪),當地人稱為「媽祖廟」,於清朝嘉慶22年(1817年)開始興建,並於道光4年(1824年)竣工,現為高雄市定古蹟。擁有兩對清朝年間龍柱,一在三川殿前檐處,一在正殿,由於風格十分接近,所以應是同時聘請同位中國匠師雕刻,並透過海運送至位於高屏溪口的東港,再經河運輾轉來到旗山組建。

旗山天后宮

(圖2)旗山天后宮剪貼。

在台灣屬於山城又擁有清朝龍柱的廟宇計有三處,一是旗山天后宮(1824年),二是北埔慈天宮(1874年),三是大溪福仁宮(1894年)。現存最久且經水運而來,即屬旗山天后宮,北埔慈天宮和大溪福仁宮則用當地石材並以現場雕刻方式而成,而這樣的立柱時間先後也印證台灣不僅是平地,連山區鄉鎮都是逐漸由南到北的開發過程。

旗山天后宮

(圖3)旗山天后宮剪貼。

置於三川殿龍柱內刻有「石福安謝」捐贈款,而位於正殿則刻有「施振美謝」等字,且字跡刻法亦不同,故屬不同時期所補刻。目前僅知「施振美」為日治初期在旗山蕃薯寮街及旗尾皆有土地,且居住在台南米街的業主,所以此捐贈款是日治時期補刻,且其對廟宇的維護與營運提供莫大的助益,才有機會刻上。

旗山天后宮

(圖4)憨番扛廟角像。

此兩對龍柱柱型與台南開基天后宮的龍柱類似,都是上下略窄,中間稍寬的柱式,且龍身半數是隱藏在柱體內,並用淺浮雕方式表現浮雲龍鰭及水波紋,僅龍頭及龍身中間部分較為突出,且選用石材也與開基天后宮相似,所以明顯受到台南開基天后宮龍柱的影響。

旗山天后宮

(圖5)旗山天后宮三川殿。

當年旗山天后宮擇地興建於旗山溪畔,必定有其現實考量,其一是希望利用水運的方式好將大量的建材運送至離海較遠的山區,以減少運送成本及時間。此外不用石柱而用龍柱,且一次立兩對,也通常是代表此地商業活動已經具有一定規模,「興建天后宮碑誌」顯示當年修築有半數經費都來自蕃薯寮街眾商號。這些時空背景的巧合也讓旗山天后宮成為台灣山城中最早出現龍柱的廟宇,更成為值得介紹與研究的對象。

旗山天后宮

(圖6)三川殿龍柱。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若依照柱體龍飾的安排方式來說,最大的斷代依據是正殿龍柱的龍爪未抓住火球的特徵及多數龍身屬於淺浮雕的呈現。火球的表現方式,在台南開基天后宮三川殿、台南海安宮後殿、新莊慈祐宮正殿及新港水仙宮正殿屬於乾隆年間所立的皆有類似做法。不過新莊慈祐宮和新港水仙宮的火球是位於靠近龍嘴的下方處,而開基天后宮和海安宮,則都是位於龍頭上方處。至於多數龍身屬於淺浮雕呈現方式,應是考量長途運送妥善率而採用的折衷方法,而柱體長度略短寬度略窄都是有利於水運的選擇。

旗山天后宮

(圖7)正殿龍柱特寫,多數龍身是隱藏於柱體中。

旗山天后宮

(圖8)正殿龍柱特寫,僅有捐贈款留於柱體內側。

此外旗山天后宮柱下有水波紋,但開基天后宮和海安宮皆無。又台南普濟殿所立兩對嘉慶23年龍柱皆屬於較為嬌小的龍型,而台中萬春宮立於道光4年的龍柱也是。若依照建廟過程,相關建材的洽購及備料,是首要工作,所以匠師及龍柱形式的選定,並開始雕刻龍柱的時間,應是在嘉慶晚年進行,因此可以確立這兩對龍柱是屬於嘉慶晚期到道光初期的作品,亦代表旗山山城開發歷史的悠久,也是當地信眾對媽祖信仰虔誠的象徵,具有極其珍貴的保存價值。

旗山天后宮

(圖9)正殿龍柱特寫。

旗山天后宮

(圖10)正殿龍柱特寫。

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出版【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一書後才發現這兩對龍柱,雖本身為高雄子弟,從小也曾經多次前往旗山旅遊,不過直到這幾年的清明時節反覆到旗山老街走踏,才有緣一睹其風采,也因為其造型特殊,非常見的柱例,無法一眼立即分辨其雕刻年代,遲至2019年才有機會靜下心來仔細研究,並分享給各位好友們參考!


檢視較大的地圖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延伸閱讀:

台灣現存最古老的龍柱 【台南開基天后宮】龍柱介紹

台灣清朝砂岩雕刻藝術的寶庫【北埔慈天宮】龍柱介紹

乾坤交泰在道光,有鶴有鯉真特別【屏東內埔六堆天后宮】龍柱介紹

【台灣清朝龍柱介紹】廟宇石雕藝術的代表

台灣清朝與北台灣日治時期【龍柱造型】分析(一)

 
 
 
 
 
 
 
 
 
 
 
 
 
 

花崗岩所雕刻的清朝龍柱【旗山天后宮】龍柱介紹 旗山天后宮位於高雄市旗山老街旁,鄰近旗山溪(又稱楠梓仙溪),當地人稱為「媽祖廟」,於清朝嘉慶22年(1817年)開始興建,並於道光4年(1824年)竣工,現為高雄市定古蹟。擁有兩對清朝年間龍柱,一在三川殿前檐處,一在正殿,由於風格十分接近,所以應是同時聘請同位中國匠師雕刻,並透過海運送至位於高屏溪口的東港,再經河運輾轉來到旗山組建。 在台灣屬於山城又擁有清朝龍柱的廟宇計有三處,一是旗山天后宮(1824年),二是北埔慈天宮(1874年),三是大溪福仁宮(1894年)。現存最久且經水運而來,即屬旗山天后宮,北埔慈天宮和大溪福仁宮則用當地石材並以現場雕刻方式而成,而這樣的立柱時間先後也印證台灣不僅是平地,連山區鄉鎮都是逐漸由南到北的開發過程。 置於三川殿龍柱內刻有「石福安謝」捐贈款,而位於正殿則刻有「施振美謝」等字,且字跡刻法亦不同,故屬不同時期所補刻。目前僅知「施振美」為日治初期在旗山蕃薯寮街及旗尾皆有土地,且居住在台南米街的業主,所以此捐贈款是日治時期補刻,且其對廟宇的維護與營運提供莫大的助益,才有機會刻上。 此兩對龍柱柱型與台南開基天后宮的龍柱類似,都是上下略窄,中間稍寬的柱式,且龍身半數是隱藏在柱體內,並用淺浮雕方式表現浮雲龍鰭及水波紋,僅龍頭及龍身中間部分較為突出,且選用石材也與開基天后宮相似,所以明顯受到台南開基天后宮龍柱的影響。 當年旗山天后宮擇地興建於旗山溪畔,必定有其現實考量,其一是希望利用水運的方式好將大量的建材運送至離海較遠的山區,以減少運送成本及時間。此外不用石柱而用龍柱,且一次立兩對,也通常是代表此地商業活動已經具有一定規模,「興建天后宮碑誌」顯示當年修築有半數經費都來自蕃薯寮街眾商號。這些時空背景的巧合也讓旗山天后宮成為台灣山城中最早出現龍柱的廟宇,更成為值得介紹與研究的對象。 若依照柱體龍飾的安排方式來說,最大的斷代依據是正殿龍柱的龍爪未抓住火球的特徵及多數龍身屬於淺浮雕的呈現。火球的表現方式,在台南開基天后宮三川殿、台南海安宮後殿、新莊慈祐宮正殿及新港水仙宮正殿屬於乾隆年間所立的皆有類似做法。不過新莊慈祐宮和新港水仙宮的火球是位於靠近龍嘴的下方處,而開基天后宮和海安宮,則都是位於龍頭上方處。至於多數龍身屬於淺浮雕呈現方式,應是考量長途運送妥善率而採用的折衷方法,而柱體長度略短寬度略窄都是有利於水運的選擇。 此外旗山天后宮柱下有水波紋,但開基天后宮和海安宮皆無。又台南普濟殿所立兩對嘉慶23年龍柱皆屬於較為嬌小的龍型,而台中萬春宮立於道光4年的龍柱也是。若依照建廟過程,相關建材的洽購及備料,是首要工作,所以匠師及龍柱形式的選定,並開始雕刻龍柱的時間,應是在嘉慶晚年進行,因此可以確立這兩對龍柱是屬於嘉慶晚期到道光初期的作品,亦代表旗山山城開發歷史的悠久,也是當地信眾對媽祖信仰虔誠的象徵,具有極其珍貴的保存價值。 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出版【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一書後才發現這兩對龍柱,雖本身為高雄子弟,從小也曾經多次前往旗山旅遊,不過直到這幾年的清明時節反覆到旗山老街走踏,才有緣一睹其風采,也因為其造型特殊,非常見的柱例,無法一眼立即分辨其雕刻年代,遲至2019年才有機會靜下心來仔細研究,並分享給各位好友們參考! #taiwanphotographer #exploretaiwan #amazingtaiwan #igerstaiwan #bpintaiwan #stonecarving #eventtaiwan #building #photographer #古蹟 #canon #iger #igtravel #igers#travelyam #photography #temples #temple #台灣景點 #旗山天后宮 #旗山老街 #旗山 #旗山景點 #台灣 #文化 #龍柱 #高雄 #高雄景點 #高雄旅行 #高雄市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liang_chenming_art)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arrow
arrow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