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寫生筆

中國製筆的歷史相當悠久,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實物,是由中國湖南及河南等地所出土的戰國時期之毛筆。例如湖南出土的毛筆,是發現於西元1954年6月,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戰國時期的木槨墓中。而此筆配有竹製筆桿,筆頭用兔箭毛製成,裹以麻絲,外面塗漆,加以固定。

在戰國時期,前人對毛筆的稱呼,似乎亦有著地區的差異。例如楚稱毛筆為「聿」,吳則稱「不律」,燕則稱「弗」。而必須等到秦統一六國後,才統稱為「筆」。到了漢代,中國製作筆毛的原料,不僅採用兔毛和羊毛,也會使用如鹿毛、狸毛和狼毛等毛料。而製筆的方法,也已經發展出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依的兼毫做法。

中國製筆最為興盛的地區,在漢、晉為河北中山一帶,唐宋則在安徽宣城一帶,且所製之筆,被統稱為「宣筆」,而元以後,則轉以浙江吳興為中心,且統稱「湖筆」。而歷代流行的筆類,在唐代是流行宣筆中的兔毫筆,而宋代仍是以宣筆所製的筆類,最受歡迎。不過,到了元朝,反而是由湖筆取代宣筆,而這樣的轉變,則與宋代末年,社會的動盪有關。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liang_chenming_art)分享的貼文 張貼

湖筆生產的筆類,主要是以軟毫筆中的羊毫筆居多,但明朝的文人,卻是喜歡用硬毫筆。直到清朝,羊毫筆才又再度受到文人的喜好。而這樣的發展,亦與當時羊毫筆比兔毫筆,價廉質優有關。此外,筆匠的改良及書家的提倡,也有關聯。就書家的提倡來說,當時的梁同書、康有為、鄧石如和何紹基等人,都大力倡導,宣傳羊毫筆的優點,也就促成羊毫筆,再次盛行於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人利用毛筆,作為書寫文字的工具,而歷代的畫家,也是用相同的工具,來從事繪畫的工作。而這樣的轉用時間,亦是相當悠久。至少,我們從漢墓中出土的帛畫,便可了解。

清王概在《學畫淺說》一書中,曾說:「凡畫有用畫筆之大小蟹爪者、點花染筆者,畫蘭與竹筆者,有用寫字之兔毫湖穎者,羊毫雪鵝柳條者,有慣倚毫尖者、有專取禿筆者,視其性習各有相近,未可執一。」可見書寫用途的毛筆,也是非常適合於作畫時使用。

清迮朗《繪事瑣言》所載當時畫家所用之筆名表

筆名

備註

選用毛料

用途

大染

 

 

 

中染

 

 

 

小染

 

 

 

大蟹爪

 

 

 

小蟹爪

 

 

 

紅描

筆毛染紅

京師筆工所造,用兔毫、兼毫為之

小幅、小著色宜用

白描

 

 

 

大著色

 

 

 

小著色

 

 

 

大點花

 

 

 

小點花

 

 

 

開面

 

 

畫人物之眼鼻

鬚眉

極小而尖細

 

 

小純毫

亦鬚眉筆

湖州之小純毫、純用紫毫23根製成

可勾眉目、可勾葉筋

大竹筆

管長尺餘

 

 

小竹筆

 

 

 

大蘭筆

 

 

 

小蘭筆

 

 

 

柳條

 

 

山水、勾斫、樹木、枝葉、宮室、界畫之粗者

大兼毫

 

紫毫、羊毫合成

同上

小兼毫

 

 

山水、勾斫、樹木、枝葉、宮室、界畫之細者

大斗(椶)筆

川椶為之木斗

 

畫大樹、大石宜用

中斗(椶)筆

 

 

 

小(斗)椶筆

皆取其勁

 

畫小樹、小石宜用

大羊毫筆

亦用大斗

 

大幅、大著色、及潑墨、雲水宜用

大排筆

 

用羊毛筆十數枝編排成帚

係礬絹礬紙,所用以刷膠礬者,皆非落墨、著色、烘染所用

小排筆

 

 

 

担筆

筆頭散開

以羊毫或鷹雁半翅為之

用以拂去硯碟之塵

又為何中國畫家會喜好用毛筆作畫,這是因為多數的毛筆,具有軟硬適中,且又能依據畫家的需要,變化筆尖的形狀,而讓線條的變化,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也因此,被廣泛的運用於水墨畫中,成為與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材料。

清迮朗《繪事瑣言》所載筆性與用途的關係表

用途

選用筆性

備註

生紙

用硬筆

 

熟紙

用軟筆

 

鉤勒

用硬筆

 

著色

用軟筆

 

工細

用新筆

因「新筆」鋒尖的緣故。

寫意

用退筆

所謂的「退筆」,是指退鋒的毛筆,也就是筆尖稍鈍的毛筆。

界畫

用硬筆

 

渲染

用軟筆

 

鉤筋

用硬尖筆

所謂的「硬尖筆」,應是指鋒長而尖的硬筆。

前人用於製作毛筆的毛料,種類相當的繁多。除了常見的狼毫和羊毫外,也有用馬毫、兔毫、雞毫和鼠鬚等毛料,而現代的筆工,也利用各種的人造絲,來充當製筆的原料。

若依照製作毛筆,所用毛料的特性,來加以區分的話,可將毛筆的種類,粗分為硬毫筆、兼毫筆和軟毫筆等三大類。

若根據其製作的規格及用途來說,又可分為楂筆、斗筆、提筆、聯筆、屏筆和大楷等幾個品種。此外,若依照中國毛筆的用途及功能,應可分為書寫類和畫用類兩種,而可作為書寫用途的筆類,如長流和蘭竹等。而畫用的,如排筆和面相筆等。

而我們對每種筆類的筆性,最能感受的差異性,即是彈性的不同。例如硬毫筆中的狼毫筆和軟毫筆中的羊毫筆,在彈性上,是狼毫筆較羊毫筆,更富有彈性。也因此,就繪畫的使用來說,彈性越好的筆類,代表越容易控制,也就越能讓畫家們準確的掌握,行筆的方向和線條的粗細。

狼毫與羊毫

雖然羊毫筆是比較無法隨心所欲的控制,但也還是可以用在染墨中。因為羊毫的毛節,多於狼毫的緣故。所以,當毛料的毛節越多時,則柔軟度越好。此外,所能吸附的墨水,也就會相對多些。同樣的,用於書寫的筆種,是羊毫筆的使用難度,高於狼毫筆,也是因羊毫筆較為柔軟,彈性較弱的緣故。

至於,對筆性的掌握,筆者是認為懸腕寫字的練習,乃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清秦祖永在《繪事津梁》中,也曾言:「初學作畫,先講執筆,其法與學書同,能提得筆起,自然運腕不滯,可以悟合古法。」就是因為這樣的練習,可以讓畫家對於筆尖的提捺,感受更為敏銳。

不過,什麼樣的筆性,適合什麼樣的畫類,或是適合什麼樣的用途,仍然是由畫家的主觀判斷所決定的。

YouTube

在以往的選筆觀念中,常說要選擇「尖、齊、圓、健」的毛筆,但筆者對這樣的說法,認為有補充的必要性,一是這種選筆的標準,並不適用於各種的筆類,尤其是羊毫筆;二是這樣的標準,應該是屬於書法的選筆觀念,而非繪畫的,尤其是對畫家而言,毛筆的選擇,並沒有所謂的標準可言,就算是寫禿的筆,也有其特殊的筆趣。所以,筆者認為選筆的方法,還是必須以個人的用途為基準,較為適宜。

毛筆的構造,略可分為筆毛與筆桿等兩個部分,而筆毛又可再細分為尖、軸、腹和根等四個部分。

「尖」是為了表現線條。而它是由許許多多的毛鋒所組成的,也是筆毛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時也是毛筆是否合於書寫的要素。此外,也有一些畫家,習慣用小楷狼毫的新筆來落款,這也是因為新筆的毛鋒較尖的緣故。所以,能夠寫出極為細膩的線條來。

毛筆構造圖

「軸」則是讓使用者方便在這基點上,去控制線條的走向。

「腹」等於蓄水區。這是因為當筆尖的墨水用盡時,則筆腹就會適時的補充所需的墨水。所以,若我們須要控制毛筆的含墨量,也就必須先把筆腹多餘的墨水刮掉。

「根」則是連接筆桿的部分,而通常我們在使用毛筆前,會先用清水將毛筆浸濕。當然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筆根,不受墨液的過度滲入,而影響了毛筆的使用壽命。

梁震明粉絲專頁連結

這是因為由於在清洗毛筆的過程中,最不易清洗的,即是筆根的部分,而如果仍然殘留著墨液,則日積月累後,墨中的膠質,便會逐漸硬化,當然就會造成筆根部分的筆毛變脆。

此外,清洗完畢的毛筆,也最好用吸水紙吸乾後,再放入筆捲內陰乾,切勿再放入塑膠的筆套內,否則筆毛一直處於潮濕的狀態,也會導致筆根的筆毛,容易脫落。這是因為筆根的筆毛,是用棉繩和膠水所固定的。若是未完全的乾透,就會讓棉繩容易鬆動或是固定的膠性減弱。

中鋒用筆

但因為毛筆的製造目的,首要是書寫用途的考量。所以,才會將筆穗製成尖細而腹粗的形狀。而這樣的形狀,對我們使用的技巧上,有三項優點:

一是所能吸附的墨水量,能比扁平構造還多。因此,能增加書寫的字數,又能減少沾墨的次數。

二是能讓單一的毛筆,在線條粗細的變化上,可以延伸的空間,倍增許多。

三是無論是先沾濃墨,還是淡墨,都能將兩種不同濃淡的墨色,保留在筆尖與筆腹的位置,而不會互相的混雜。如果當我們先將筆穗沾滿濃墨後,再將筆尖略沾清水,則畫在紙張的墨色,是清水會先流出,而後才是濃墨。這是因為物理特性的關係,尖的部分會比粗的部分,容易承受壓力。所以,雖然只是沾少許的清水,還是可以將先沾濃墨,往上推擠。不過,這種方法的運用,最好是沾完即用,否則時間過久,仍會因重力的關係,又讓濃墨中的碳粒,沉澱到清水中。

筆鋒形狀的比較

又因為墨中的碳粒,相當的細微,一般來說,是不易看出筆中所含的碳粒,如何轉移到紙面的過程,但如果是用黑色顏料,便能清楚的觀察到。而要觀察此現象,最簡單的方法,即是我們用筆沾完顏料後,再將毛筆立直,且輕輕的接觸紙面,就會發現碳粒是留在筆尖與紙面相接的部分,而水卻是往外的擴散。又為何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正是因為碳粒與膠質結合時,會讓聚集的碳粒,比重大於水,而溶解於水中。

正如先前提及的,原本單一的碳粒,是會漂浮在水面上,但因膠質的關係,而讓彼此緊密的靠攏,而改變了原來的比重。所以,才會被水稀釋。

又當毛筆直立時,較重的碳粒,自然會往筆尖的方向集中,而多餘的水分,則會被排斥到筆腹的位置。也因此,當筆尖與紙面接觸,碳粒是會先離開於筆尖,而多餘的水分,最後才會被釋放出來。

各種毛筆的比較

又因為聚集的碳粒比水重,也會讓碳粒留在墨塊的中間,而水則是繼續的向外擴散,並且較粗的碳粒,會集中在墨塊的中間,而較細的碳粒,則是會被水往外帶,而分布在墨塊的四周。所以,墨色的變化,自然就會變成中間會看起來比較深,而漸次往外變淡。又當而我們在宣紙上作畫時,墨色的四周,常會有水痕出現,也是因為碳與水的比重不同所造成的。

如果我們是用毛筆,將相同的淡墨,染於相同的宣紙上,則中鋒用筆的墨色,也會較為深厚,而偏鋒或側筆的墨色,則會較為淡薄。這也是因為上述所說的,垂直的用筆,會讓碳粒集中於筆尖的關係。也因此,在書法中,經常會強調「中鋒用筆」的概念,如果就材質的特性來說,是有其根據的。 

梁震明部落格

這是因為書法的線條,大多是一次完成,而要將濃墨完整的從筆穗轉移到紙面上,就必須用中鋒執筆的方式,才能達成。

又當我們使用同樣的用筆角度,將相同的墨色畫於紙面上,也會發現速度越快,則墨色就越淡,速度越慢,則墨色就越濃。而會產生這樣的差異性,也是因為紙張的植物纖維,在吸收墨水的過程中,是時間性的。

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我們用毛筆,將碳粒留在紙面時,是必須藉由水的流動作用,才能滲透到纖維的深處。又當我們下筆速度過快時,碳粒就會缺乏水份的協助,而讓大部分碳粒,只會停留在紙面上,也就會導致同一面積的植物纖維中,無法累積更多的碳粒,當然也就會讓墨色變淡。

羊毫與兼毫

這是因為同面積的植物纖維中,如果所累積的碳粒越多,則我們的眼睛,就會感覺墨色越黑。同樣的,也會感覺越為厚實。

所以,總結以上的說明,正好驗證,墨色的濃淡變化,並不一定完全需要靠調墨的技巧來達成,因為使用者只要透過運筆的角度和速度之不同,也可將相同的墨色,作不同深淺的變化。

《墨色的真相》電子書發行中,按下下方圖片即可購買或試讀。

墨色的真相

 優質藝術好書推薦:

【如何寫行書:破解行書筆法與筆順】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侯吉諒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結構分析(二)筆墨紙硯帖】侯吉諒著  聯經出版社出版

【如何寫楷書:破解「九成宮」】侯吉諒著  木馬文化出版

【絕色:故宮法書精粹導讀:晉唐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醉白:故宮法書精粹導讀:宋代篇】李秀華著  雄獅圖書出版

 延伸閱讀:

【台灣水墨畫家】梁震明簡歷

【分辨好墨的簡易方法】製墨用膠的成分介紹

【黃口金潛紙】用法介紹

【墨汁推薦與使用】書道用墨濃度影響分析

【水墨材質】可施抹於紙上材質介紹

【水墨工具】其他水墨輔助材料介紹

【墨條的成分與製作方法】

【墨汁的成分與製作方法】

【用墨技巧】墨與黑材質特性在色調變化的差異說明

【水墨畫裡的黑色顏料】鍋底黑也可以畫水墨

【以廣興紙寮所製手工楮皮紙為例】中性紙張測試報告

 
 
 
 
 
 
 
 
 
 
 
 
 
 

小時候就用過三重大有製墨所生產的松煙墨,至今仍然保留著! 松煙墨是最早被開發且商品化,也是前人使用最為悠久,運用普及率最高的墨品,可惜因為墨汁的興起,導致其日漸式微,直至今日在台灣僅剩大有製墨在從事這樣的製墨產業! 傳統產業的永續發展,必然有賴更多新血的加入,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藉由年輕人的角度,重新關注與介紹它們,就更顯其價值與意義! 感謝《小世界Newsweek》文教生活沈麗容與李凱欣的採訪與報導,有年輕人願意關注這樣的議題,讓人感動,也期望更多人可以一起為台灣傳統產業的保存,提供更多的想法與行動上的支持。 圖片來源:翻拍自世新大學小世界周報影音新聞。 #art #artist #artistlife #artistlifestyle #ink #inkpainting #水墨 #水墨材料 #松煙墨 #大有製墨 #傳統產業 #台灣文創 #文創 #文創商品 #小世界周報 #文教生活 #墨 #水墨画 #水墨畫 #水墨画家 #製墨 #台灣藝術 #藝術 #藝術產業 #艺术 #墨條 #墨條 #墨錠 #三重景點 #職人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liang_chenming_art)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arrow
arrow

    梁家婦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